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典园林环境 >> 风水玄学 >> 正文
邛崃宋塔 直插云天的国宝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4-8-25
    布濮水从它的源头——高何镇境内的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灵性的山间涓涓涌出,千回百转地与白沫江交汇,流向古城临邛,沿途播下它文明的种子,这便形成了邛崃那些美丽的村落。它们是我所能体味和感知的乡土中国最温暖最朴素的部分。沿布濮水溯流而上,依次是临邛镇、白鹤乡、马湖乡、水口镇、油榨乡、火井镇、高何镇……布濮水就这样串起了一串文明的念珠。

    在这串念珠上,最让我怀念的当数叫“高何”的那一颗。上世纪70年代,在这颗光芒内敛的“念珠”上,我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时代。每天踩着凹凸不平的碎石路,往返于学校和厂区之间。在一个天空蓝得令人忧伤的夏日,当我在布濮水边玩耍,不经意间看见倒映在水里的石塔,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一下子被它的美惊得目瞪口呆。

    标语碑与石头的奇迹

    多少次,我向当地的老人询问石塔的情况,但那些老人大多目不识丁,对石塔的掌故所知甚少,只是告诉我,石塔已有数百年历史,历经自然和人为的风雨而至今巍然屹立。随着年岁的增长,后来才知道,石塔全名叫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建造于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与国内著名佛塔——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公元1163年)为同一时期建筑,且异曲同工。石塔坐落在楠木溪沟口旁的山坡上,我每天上学必经的碎石公路就蜿蜒在它的脚下,而布濮水涓涓流淌在不远处。

    塔,又称浮屠、堵波、塔婆、兜婆,是梵语音译的不同中文版本,意译应为“文坟、圆冢、灵庙、高显处、大聚、功德聚”等。最初是用来藏置舍利的,故称舍利塔。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阿难等焚其尸,骨子化为五色珠,平分给人国国王以平息纷争,其后又被分散于世界各地,信徒们便建塔供奉,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塔了。作为佛教特有的建筑,自佛教传入,塔与佛教寺庙便如影随形地出现在华夏大地上,并且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在那特殊的年代,中国大地上蔚为大观的佛塔,自然被视作封建迷信的产物。但不知为何,自从在那个夏日目睹了倒映在水里的石塔,我便常去那个原名叫大悲寺的石塔寺。当时,寺庙已十分破败、凋敝,平时罕有人去。

    石塔寺没有围墙,我们这些并无多少功课的野孩子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什么时候去。大家在那里尽情地捉迷藏,巍峨挺拔的石塔便成了最好的掩体。我至今记得,石塔曾多次掩护我,让我化险为夷,躲过了“敌人”的袭击。那些年,石塔像一张养在“闺中”的断弦之琴,无人能识得它美妙的琴声。当时,见识短浅的我自然也不知道石塔的价值,更不知道日后会成为令一方水土为之自豪的“国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觉得石塔造型独特,围着它捉迷藏很好玩,觉得它和古庙所构成的那种神秘而肃穆的氛围,对我有一种奇妙的、说不出的吸引力。

    邛崃是红色老区,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建立的第四区苏维埃所在地正好在石塔寺内。尽管红军在高何镇仅仅停留了112天(1935年冬至1936年春),但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给古庙平添了一层悲壮而传奇的色彩。记得当时在石塔寺玩耍时,寺内尚存有“争取苏维埃新中国”“活捉薛岳,赤化全川”等石刻标语碑。有一块标语碑落款为“拔起政治部”,我当时似懂非懂。薛岳是谁,我也搞不清楚。据说,这样的石刻标语在邛崃境内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条。也许,正是由于石塔寺曾是苏维埃所在地,正是由于这些石刻标语,以及古庙所特有的慈悲力量和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石塔寺才躲过了那场叫“文革”的浩劫,而得以保存至今,让我们无数次来到这里后,还像初来乍到一样,发思古之幽情:感叹祖先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页:[1] [2]

编辑:樱花
 ·天坛回归古建 修缮年底竣工
 ·汾西修缮14个清代民居院落
 ·几百年历史的洛南城隍庙被拆..
 ·云南石林一工地炸出牛类骨骼..
 ·终南宗教遗存保护步入正轨
 ·罗源中房将修复上百座古民居..
 ·萧刚太原古建民居作品青海展..
 ·元明清青花瓷拍卖频现高价
 ·山西数百年未干涸水神堂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