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区世来
据松塘村区氏族谱记载,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间,先祖区世来(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因躲避战乱,偕弟侄,自南雄珠玑巷沿水路南下,迁徙至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金瓯堡九图乡,在此开村,以姓为村名,名曰“区村”。
来自于南雄珠玑巷的区氏先祖,为何就钟情于斯而交心于斯?据载,松塘村傍岗而建,地形似飞燕展翅,且燕头正对樵峰古地,有“燕子傍岗飞,代代着朝衣”之说。
村民区振作老人说,关于松塘村的奥秘,从一对楹联也许可窥见一斑——“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松与鹤,均属中华祥和、耋寿的象征;鱼可化龙,逐流出海,走向无限。据《松塘村古名胜纪》所载:村南“舟华岗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秀丽如伞,凉风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洪涛”、“先有古松,后才有区氏村庄,而加上相传开村三百年后开挖村中心的那一片数十亩的水塘,因此,后来,‘松’‘塘’连理成就了新的村名。”
至于村子布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说,这里面包含一定的易学哲理。松塘村三面环山,倚岗列建,村内七个池塘从东向西延伸,构成了松塘的村心;古老的青砖村居环塘而建,排排村居间隔以巷,百巷朝塘,巷巷归源。
目前的松塘村,三百多年前的夹板泥墙古屋和一百多年前的镬耳屋,保存完好者不少。民居之外,因各代都会建祠堂,因此村内还有为数众多的宗祠家庙,池塘北边,自西至东有区氏大宗祠、大夫家塾、六世祖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世大夫家庙和存石祖祠等,加上家塾书舍、古井古树等点缀其间,构成松塘完整的历史风貌。唐孝祥说:“在佛山乃至岭南地区的丘陵地带,建筑肌理保存如此完整的村庄是十分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