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是否会建“湘江古文化公园”
来源:衡阳晚报 日期:2014-8-6
第一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蒸水汇入湘江的石鼓山地带,石鼓山自西而东伸延于江中,东南北三面临水,形若半岛。石鼓山是一个登高远眺的好地方,为锁风水,加强镇守作用,特别在半岛上建有观景亭等建筑,以及类似文昌阁的书院建筑。相传诸葛亮在前往零陵等地督察军务时曾在此居住。唐元和年间,衡阳人李宽在山上筑庐读书。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钦赐匾额“石鼓书院”,使石鼓书院与睢阳、岳麓、白鹿洞齐名,并很快发展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张轼、王船山等著名学者均来此讲学,石鼓书院一时名声鹊起。许多人解释为这里之所以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镇守水口的做法密不可分,而“石鼓江山锦绣华”,也成为“衡阳八景”之一。
第二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蒸水汇入湘江的西岸的合江套三汲矶上,为强化“出水口”的镇水功能,巩固衡阳城的风水,明代有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宝塔,名叫“来雁塔”,此塔系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通高36米。塔名为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衡阳籍人士彭玉麟所书。该塔毗邻石鼓书院,与回雁峰对峙,除镇水功能外,还寓意雁有来回,也是当时的导航塔。
此塔属中国名塔、雁城三塔、衡州名胜之一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衡阳市一处醒目的古建筑景观。
在蒸水入口处,还有建于宋淳熙年间的青草桥以及青草桥北岸曾国藩祖训湘军水师的造船厂旧址。
第三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耒水汇入湘江的河流交汇处的北岸。清光绪年间,安徽巡抚衡阳人王之春在此(今茶山坳镇藕塘村拜亭山上)主持兴建“珠晖塔”。该塔的兴建,进一步强化了衡阳城的风水格局,塔高35米,八角七层砖石结构,正门有王之春手书“珠晖塔”三字,并撰楹联三幅,门正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回耒水广助文澜”。塔内有石级旋梯,拱门还嵌有前清进士黄自元手书大理石刻碑文。
建珠晖塔与来雁塔隔江相望,互为犄角,镇锁风水不致流失,使衡阳地气灵脉,永保不逊。珠晖塔是衡阳城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处风水景观,它与回雁峰、石鼓山、来雁塔一道,成为衡阳古城风水景观的节点和标志。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