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天后宫
来源:维基百科 日期:2014-8-19
自同治四年(1865年)大戏楼重建以后,天后宫逐渐成为青岛口居民的一处文娱场所,在青岛村人士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中,曾经多次提及光绪年间天后宫所举办的庙会,当时附近一带的商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以及三月十五都要在天后宫上香叩拜,此时庙中香火最盛,并设台唱戏,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村民。另外在正月期间天后宫也举办大量的曲艺和民间杂技表演。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自火车站至汇泉的前海一带在新的城区规划被定为青岛区,供欧美人居住,大片原有的村庄被拆除,而天后宫亦被列入拆除的计划,但因受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放弃,其后当局又计划将天后宫迁往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亦因德日易帜而没有实施。
1949年后,青岛天后宫为文博单位管理使用,多次用于筹办文物展览。文革期间曾被市南“文攻武卫”抢占,戏楼的双层飞檐被锯掉,其琉璃瓦和灰瓦被替换为水泥瓦,钟楼、鼓楼与殿内的神像也遭到破坏。1998年12月修复开放,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成为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景观。 建筑 该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两进庭院,布局采用中国古典的轴线式,包含正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大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殿宇共计16栋80余间。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外,其它建筑物均采用清水墙、小灰瓦,并点染有苏式彩画,在青岛地区现存的古建筑中,其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均为首屈一指。
大戏楼临太平路,为两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下设大门,匾额书有“慈云普被”四字,为1940年商会大盐商丁敬臣所置,门前设有一把大旗杆和一对石狮,二楼原悬有花岗岩石刻立匾“天后宫”,左、右、上均有二龙戏珠浮雕,下部采用波浪式房檐,寓意进得门来应无“戏檐(戏言)”。过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及东西厢房,庭院中植有两株大桂花树,因花为朱红色而称为“朱砂桂”,每至中秋节前后满院桂花飘香,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观赏。通过山门进入二进院落,庭院中有一雌一雄两株大银杏树,传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大殿时所植。其后为供奉天后的正殿,单檐硬山顶,悬有雍正帝御笔赐匾“神昭海表”(原匾已散佚,现有牌匾复制自福建湄州妈祖庙),殿内的妈祖像由整条樟木刻成,高2.8米,两侧塑有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东西配殿为龙王府、督财府,两边厢房则用于民俗博物馆的相关展出,其内容包括天后文化,民间工艺品和民风民俗等。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