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皇帝老儿当然知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也纷纷把自己的冥宅修建到了北邙山上,形成了现在的洛阳邙山陵墓群。
北邙山上无闲土
2008年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对位于王城大道东、陇海铁路北的史家屯村一处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造型特别的大型石椁室穹隆顶砖室壁画墓,工作人员从墓中发掘出一方1.41米见方、厚35厘米的青石墓志,志文洋洋洒洒6595字,记录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外交、变法等重要事件。
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盖的撰文者为《资治通鉴》总编纂——当时被誉为“真宰相”的司马光。
这座石椁墓的主人就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阳人富弼。
坊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1000多年前,唐人王建这样形容邙山上墓葬之多。
邙山北依黄河、南临洛河、面对嵩山,地势开阔。这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120米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
至少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后的两千多年逐渐形成了崇尚归葬的习俗。久而久之,邙山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郁郁,墓碑高耸,石刻成群的历史人文奇观。
专家介绍说,邙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