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安地名的由来,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台安原名八角台,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此地为一片荒芜的大平原,行人至此往往迷路,于是,人们修建一座高台,使之犹如路标一般为旅客“指明方向”。由于所修筑的台子为八角形,意为“八方共见”,所以,这个台子叫八角台。也有一种说法:八角台原名巴家台,因有巴姓居民住在此台附近,故得名,后演变为八角台。
到了清朝末年,因八角台地处沈阳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人来人往十分繁华。据记载:“县街四周筑有土围,由南至北长半里余,由东至西长一里余,周四里许,高七八尺,辟门四。商市栉比,梨园妓馆亦略具备,繁盛之况,逾于今日”。后来,因连遭水灾加之政局变化,八角台逐渐萧条。至1906年,八角台划归辽中县管辖。
见此情形,台安乡绅刘春烺、任朝武等人就联名向省府写信,申请建置。联名信详细陈述了台安的状况:八角台匪患不断,又因地处辽河下游,十年九涝。另外,离辽中县府太远,县府鞭长莫及,因此应当在八角台建置,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一建议得到省府的批准,1913年春,开始筹备设置台安县。可好事多磨,八角台周边第一大镇是西佛镇,西佛镇的许多乡绅又住在八角台,于是,有人提议台安县府所在地应选址西佛,一番争论后,县府最终设在八角台。
1913年底,省设置委员崔国光来到八角台主持设置,他一面与辽中、辽阳等邻县交涉,划出这些县的一些村屯,并入台安,一面深入乡里广征民意,一年多以后,“台安”始告建成。因人们渴望八角台经过设置,真正得到安宁,于是取八角台的“台”字,取安宁的“安”字,兼与镇安(今黑山)县毗邻,故定县名为“台安”。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