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幽雅致风光秀丽的
来源:第一旅讯 日期:2014-7-14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407/2014714112051656.jpg)
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
寺内外古树名木广布,现存主要建筑是南宋时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间重修的山门、弥勒殿、雨华殿和大雄宝殿等,以及建于清代中后期的西路三圣殿、罗汉堂和东二路的禅堂。西路的妙法堂和东一路的方丈楼、迎塔楼建于民国时期,均保存完好。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407/201471411211637.jpg)
寺内外古树名木广布
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华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种着“隋梅”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楼半落晖。”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县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国清寺的选址和面局很有意思的
国清寺的山门也很有特色。国清寺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
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游人过寒拾亭,越丰干桥,见到的不是一般常见的寺庙建筑前方方正正的大广场,而是完全自然的缓冲地──长12米、宽25米的空地。由此给人悠然自得情趣,产生绝妙建筑效果。
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莫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非常和谐协调。加上青山绿水、古松曲径,给人们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门之内,给人们似小不小、似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黄绿相衬、色彩和谐,人行其中,有一种轻松自然、亲切舒适的感觉。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