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如何避免“有宫无宝”的尴尬
来源:光明网 作者:苑广阔 日期:2014-7-14
对于近日有关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宫无宝”、镇馆之宝为建筑等说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11日进行回应称,故宫从不刻意突出某一两件文物打造所谓“镇馆之宝”,但并不意味着北京故宫只有建筑没有文物。入选《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万件珍贵文物,就可以说是“镇馆之宝”的一部分。
关于故宫“有宫无宝”,镇馆之宝就是故宫建筑的质疑与诟病,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而对于这样的说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于近日给出了回应,否定了这种观点。既然故宫藏品如此之多,其中更是不乏“国宝级”的稀世珍品,为什么留给外界的印象却是“有宫无宝”呢?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故宫有宝,但并不轻易向外界,尤其是普通游客展示藏品宝物。这就难免给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故宫游客以一种到故宫就是看建筑的印象,于是“故宫无宝”的说法不胫而走。
客观地说,不只是故宫,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承担了包括收藏保护、文物研究、公开展示等多重功能。这其中收藏保护应该是居于第一位的,因为先得有收藏保护,才能谈得上进行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才谈得上进行公开展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那些已经研究透彻的历史文物,就应该及时进行公开展示,让参观游览者看到他们的真容与风采。
与此同时,围绕很多具有非凡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研究,往往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那么就要考虑收藏研究和公开展示之间的平衡问题,不能为了收藏保护就完全放弃了公开展示的功能,而应该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文物的展示功能?记得有一位历史和文物学家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就是不公开展示的文物,等于没有文物。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因为再精美绝伦,历史和文化价值再高的文物,如果只是藏在博物馆或其他收藏机构的库房里,普通人难得一见,那和没有这件文物有什么区别?
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收藏和保护文物,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从这些文物中观察和感受历史,体味和传承文化,引导和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历史观,文化观。但现实情况却是,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些考古研究、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要想得见一件文物的真容,都得经过这手续,那程序,过程曲折艰难。如此一来,这些文物也就失去了它们的部分功能,造成一种虽然看不见,但是却无法估量的损失。
故宫藏品总数达到了180余万件,但是目前每年展出的藏品数量只有1万件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你每年去一趟故宫,也要连续去180年才能把所有的故宫藏品看完。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一辈子可能也就去一次故宫,他所能见到的藏品数量,和故宫的藏品总量比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毛。
据说从明年开始,故宫展出的文物数量将是现在的一倍以上,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我们更希望在不影响保护和研究的前提下,能够有更多的文物被展示在世人面前,以避免故宫“有宫无宝”的尴尬,也避免“文物不展示等于没文物”的遗憾。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