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形池塘是南庐屋大院内的一大亮点
地处江西南端的石城县,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地。它处于武夷山的余脉之上,历史上是中原人南迁闽粤的第一站。南庐屋就坐落于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是旧时赣闽通衢的必经之地。
南庐屋是一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的“天井式”客家古民居,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建造过程中,全屋九十九个半房间没有用到一颗螺丝铁钉,间间相通,廊廊相连。
南庐屋的建筑规模十分庞大,中间的正厅尤为宽大,可以摆下100多桌席宴、容纳1000多人入席。屋前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不仅满足了屋内居民洗衣、做饭等生活用水,还是一处欣赏屋后通天寨美景的好地方。
半月形池塘是南庐屋大院内的一大亮点。
建于清乾隆年间
为当地黄姓人居住
南庐屋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佳,它背靠风光秀丽的丹霞地貌景观通天寨,左右两侧都有青山环绕。在老屋的一侧还有一条通往福建的古驿道。据在大畲村居住了60多年的黄道远介绍,正是大畲村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当年石城的富商黄声远在此修建南庐屋,且这里历来都是当地黄姓人的居住之所。
根据石城县博物馆馆长罗德胜介绍,南庐屋兴建于清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落成于清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历时9年才得以完工。屋主名为黄声远,是当时石城县的一位富商,从事粮油、土特产、木头等生意。
“黄声远做生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几次亏损。后来在岳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有了起色。他早年就觉得大畲村是块风水宝地,发家之后,便来到这里买下了这块地兴建住宅,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南庐屋。”黄道远告诉记者。
关于南庐屋名字的来由,黄道远说,这与它的地理位置和黄声远的生活追求有关。因该屋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其后方是通天寨,山上布满龟石,有祈祷住入新居后“寿比南山”之意;并且“庐”有“寄”和“舍”之意,与陶渊明诗歌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典故有关,充分体现了屋主人低调、谦虚的精神追求。
未用任何钢筋螺丝
建成九十九个半房间
南庐屋从建成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现今还依然保存完好。据介绍,这座屋子是典型的客家天井式砖木建筑,五进厅堂,两层结构。全屋共有九十九个半房间,是客家特有的建筑形式,间间相通,廊廊相连,回环曲折,萦绕无尽。
现今,在石城县境内,仍存留着几十幢有九十九个半房间的古建,其中5幢保存得较为完好。它们一律坐北朝南排列,垛碟高耸,立面庞然,翘檐刺天,长达数百米,以巨大阵势显示出屋主当年的辉煌。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