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把握故宫的文化内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妙凝 日期:2014-6-27
“紫禁城不单单是藏宝之处,它也是历史上的权力机构,是一个文化整体。故宫是活的、立体的、生动的故宫。故宫学研究应对故宫的整体文化内涵作完整的把握。”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在6月21日举行的故宫博物院学术史研讨会上表示。
把握故宫研究的独特之处
学者表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博物院的特点。它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不是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也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对此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解决宫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物证和历代文物的真伪鉴定及其艺术价值、文化联系等诸多问题。梳理故宫学术史,就要把握故宫研究的独有特色。
故宫博物院拥有极为丰富的宫廷文物及收藏,因此故宫的学术研究与文物清理、陈列展览密不可分。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认为,故宫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其最基础的层面是服务于故宫的文物藏品展示与文物保护,然后才是挖掘文物背后的学术价值。
然而,也有一种误解认为,故宫的研究就是文物鉴定,而缺少统领某学术领域的大家。王亚民介绍,经过几代人的孜孜以求,前赴后继。故宫学人在金石铭刻、古陶瓷、古书画、古建筑、文献档案、明清历史等领域取得了瞩目成绩。从中也涌现了如马衡、唐兰、陈万里、徐邦达,朱家溍等大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郑欣淼表示,故宫研究的核心不仅仅是文物,故宫也有宫殿、文献档案等。应当找出其中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故宫的文化内涵。
多学科交叉推动故宫研究发展
故宫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故宫学”的提出,相关研究也不断推进。
王亚民介绍说,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后就开始了。最初是对文物的清理、检查,以及对文献档案的整理,刊布等。这些研究为广大学人提供了学术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在以物证史、以物论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学术专长上形成了重文献考据及鉴定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甚至是“国宝”式的专家学者。进入21世纪,故宫博物院陆续成立了古书画、古陶瓷、古建筑、明清宫廷史、藏传佛教文物等5个研究中心。其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也走向深入。
如今,随着学术研究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对于故宫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历史领域,从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角度研究故宫也很重要。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告诉记者,故宫的学术资料保罗万象,关于故宫的研究也不断走向跨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近年来,从文保、科技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多,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明显。
故宫博物院的学术自觉意识值得借鉴
学者认为,博物馆应该思考如何将记忆和创造力结合起来,要通过自身学术研究成果来提升博物馆的权威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吕伟涛表示,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古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同样具有代表性。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在秉持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注重馆藏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发挥学术刊物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高度的学术自觉等方面,值得我国其他博物馆认真借鉴。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