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桐荫仕女图玉山子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古人形成“以玉比德、君子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的习俗。培育了中华民族爱玉、崇玉、礼玉、赏玉、玩玉、藏玉并视玉为命根子的传统观念。
清桐荫仕女图玉山子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乾隆年间的和田玉是最出彩的时期,以宫廷玉器为龙头,带动了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长足发展。与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和具有“玉痴皇帝”雅号的乾隆皇帝的极力推动有密切关系。从一幅宫廷画师所绘《弘历鉴古图》,就可以看到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真实情景。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和田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诗大盘纪念。在御制《和阗玉》诗中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并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
乾隆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阗采玉图》山子,题诗于背面:“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玉料送达内廷后,择其优者,根据材料特征和需要确定应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历代帝王,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大多为乾隆时期收集的,他还亲自进行鉴别、定级,许多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时期置办的,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
乾隆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一本《御制谷璧诗册》收录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咏叹玉谷璧诗54首。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乾隆总是题诗吟咏,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对古人工艺的赞叹,或对其用途略加考证。对于当代所制玉,则是记叙其经过,以为传承有续。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