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善化寺
“云州宝刹城南偏,创建始自贞观前。”,善化寺俗称南寺,总体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遭受战争破坏,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又加整修,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
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观音殿和地藏殿。山门是寺内正门,内有天王塑像四尊,因此,又称天王殿,这四尊佛教护法神给人以凛然不可进犯的印象。山门柱子分布整齐,前后檐柱各6根,纵向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同高。山门梁袱皆为月梁武,砍削规整,形制美观,为我国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
大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阁南有琉璃烧制的五龙壁一座,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旁侧一尊铁牛,保存完好,四肢健壮,楚楚动人,原在御河西岩,为镇压河妖,消除水患而铸造伫立。后移于此处。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