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的建筑艺术
来源:黄河新闻网 日期:2014-6-18
南禅寺大殿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古代建筑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大殿重修63年之后的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席卷全国,诸多寺庙被毁,南禅寺幸免于难。1200余年中,有记载可考的五级以上地震有8次,但大殿从未从根本上损毁。此外,尽管宋、元、明、清各代对此寺都有过维修、壮绘,部分构件略有损伤,但唐风依旧,无论建筑的规格还是结构以及塑像神韵都仍保持,甚是难得。
南禅寺大殿中的17尊唐代佛像神态自若,面部丰满,各像比例适度,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相教如出一辙,头上发髻和陕西乾县唐墓壁画中的人物极为相似。经考察,南禅寺塑像由来于民间,因此较多地吸纳了生活中人物的动态、风貌。其中主像为释迦,盘腿坐在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文殊、普贤则分别驾坐狮、象。紧依主像的是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这些菩萨肌肤匀净而细腻,灵动而洒脱,丰腴而充满了活力。尤其是文殊之前的胁侍菩萨,面庞丰盈,温文尔雅,展现出了唐代艺术的大气风格,也开启了人们心中对智慧的菩萨形象,具有古典美的神韵。此外,寺中泥塑动中有静,把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含蓄刻画得恰到好处。
南禅寺整体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将唐朝寺庙艺术的精髓展现给世人,而更加难得的是,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南禅寺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那里供后人学习欣赏。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