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如何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李桂媛教授看来,城市建设层面,“乡愁”可理解为城市物质空间文脉特征以及给与居民的归属感。
6月5日,市政协组织召开“城市记忆”调研座谈会,提出要让市民记得住乡愁,需要强化宜昌城市发展演变中形成的“两城三风格”的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色。右上图:二马路临街老房子。右下图:自立路的教堂。
开埠通商划下分界线
14日中午,73岁的陈凤兰领着从天津回来探亲的妹妹一家人,到城区二马路吃午饭。陈凤兰指着体彩点旁的过街楼,“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过来玩。”年近七旬的妹妹回忆半晌才说:“门楼的顶子换了,地面铺了青条石,比以前平整了。”
“建筑,被称为石头史书,承载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记忆。”李桂媛教授在对宜昌的城市记忆进行梳理时,将总体城市空间记忆确立为“两城三风格”。
开埠前宜昌老城山城相间,山水相依,居民建筑自成一体;开埠后,西方多国在宜昌设领事馆、开办教会、兴办医院和学校,开设商行。1914年,当时政府聘请英国人编制“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开始新城区的规划建设。
三风格之一的峡江民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当属宜昌八景之“尔雅明月”与“东山图画”;风格之二是开埠后形成的“万国建筑”,包括宗教建筑,领事馆、海关、邮局、洋行和公司大楼为代表的公共建筑;风格之三则是“民国范”,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二马路、邮政巷仍能找到影子:窄窄的青石路面,一溜排灰顶青砖的小洋楼。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