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祠堂乱搭 杨家祠轮廓难辨
来源:大洋网 作者:林洪浩 日期:2014-6-12
曾为职工安置宿舍
有人一住就十几年
谢燕章所说的杨家祠就坐落在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昨日记者陪同谢老师走进大院,就在离大院门口不远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杨家祠。要不是墙壁上挂着一“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杨家祠”牌匾以及牌匾上一段简介,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早期广东中共革命活动的旧址之一。
在谢燕章的指引下,记者抬头望向屋顶,找到了祠堂的瓦面屋顶,然后从门口紧锁的大铁门向里望去,才找到祠堂原来的大门所在,“你看,那里是大门两边的石柱,当年的趟栊门早不见了,整个祠堂被加建搭建,面目全非。”
谢燕章在铁门外呼喊了好一会儿,一对夫妇带着一小男孩从祠堂的屋子里走了出来。大叔称他姓梅,以前是原省机械厅的司机,当年结婚晚没赶上分房,单位解散后,他们夫妇便被安置到杨家祠住,一住就是十几年。梅先生打开铁门,引领我们入内,“祠堂大门加建的这座小屋是厨房,我们搬进来前就已经有了,我们就住在祠堂的西边厢,16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两屋,上面阁楼睡觉,下面是会客厅,每月向单位交200多元的租金。这些年申请廉租房不成功,有好地方住,谁想住这里呢?”
记者看到,除了梅先生所住的西边厢外,在祠堂的中间还直接搭建了一座砖房,“以前祠堂内就我们一家人住,这几年单位在里面加建了房子后,就将保安安排到这里住。”抬头向上望,还是可以看到祠堂的大梁与瓦面屋顶,梅说下雨的时候会漏水。
在祠堂的东厢,有一条被木板封住的木楼梯,楼梯通上去的二楼一座木阁楼,据谢燕章说这是当年杨匏安的住所,虽然没有被占用,但为了省事有关单位干脆将其封住。
专家呼唤文物保护待遇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就算不说杨家祠辉煌的革命历史,单从它是一座祠堂而言,杨家祠都没有享受到文物保护单位应有的待遇。”谢燕章说。
在杨家祠外墙上挂着的牌匾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简介:“杨家祠又名"泗儒书室",原为香山县南屏北山杨氏家庭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在广州读书的寓所。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理论。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家祠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场所。”牌匾是2010年由广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立。
谢燕章呼吁,广州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杨家祠是一处重要的见证地,应该让其恢复原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之一,给予它应有的文物保护待遇。
杨家祠的历史:
“训练班”培养基层宣传干部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杨家祠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杨匏安、杨章甫、谭平山、谭植棠都当起了教员。虽然他们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他们还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来进行革命宣传。因此,杨家祠开办的注音字母训练班,便形成了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