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的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将得到修缮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刘君眉 日期:2014-5-28
此外,三进屋后面有个后堂,东侧是5间房屋构成的“翠屏书院”,供孩子上学,如今已被户主翻修成新楼房。东边围墙内还有一排饲养牲畜的小屋,前屋的西侧以及二进房屋的东侧各有“水门”。李顺林介绍,“水门”就是常说的侧门,如今位置还在,但门框已不在。“如果不是年久失修,这还真是个风水宝地。”李顺林说。
李氏大屋的住户李永护介绍,随着周边房屋以及道路的修建,李氏大屋的地势越发显得低矮,房屋破旧,湿气重而且光线差,居住条件大不如前,住户一有条件就往外搬迁。如今留下的约有20户,多以老人为主,生活贫困。附近居民戴益卯老人说,前两年就盼着大屋能修一修,但是一直没动工。如今这房子面临年久失修不能拆,也不好住人的尴尬局面。
接下来会启动维修程序
潘浩介绍,李氏大屋是直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时才被发现,后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随后马上列入“修缮”名单,流程非常快,可见省文物局对李氏大屋的重视。根据目前李氏大屋的现状,是必须要修缮的,不修缮损坏会更大。
近期,修缮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复同意。根据方案,将采用原工艺、原材料恢复原貌,凸显明朝建筑风格。永嘉县文广新局有关人员介绍,原方案预计需资金400万元,目前省文物局下拨资金200万元,缺口部分正在与县财政衔接,将根据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开展修缮工作。
潘浩介绍,目前方案刚获批复,接下来将视资金落实情况确定如何修缮,若资金全部到位将大修,部分到位将进行部分修缮。
新闻链接:
李氏先祖400多年前启用“自来水”
2004年,永嘉溪口村民在清理李氏大屋房基时,发现五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外观类似于澡堂池。经过温州市文物考古所会同有关专家发掘考证,认定其为明代晚期的水处理净化池,已有400多年历史,对照目前国内的考古资料,拥有国内发现最早的水处理净化工程。
据参加本次考古的专家介绍:这个水池的用水是用陶制水管从距村七八百米远的山麓引入,五个水池排列有序,相互之间有高度差,各池之间的水通过溢流的方式传递。其中1号池用于沉淀水中的泥沙;2号池可能是用于加明矾之类的混凝剂进行净化的;3号池池底平坦、面积最大,是用于水的再次沉淀的,同时可以提供生活用水;4号池底部铺设讲究,储存的水用于饮用;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