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杜洁芳  日期:2014-5-27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历史车轮滚滚,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曾经的雄关,今又何在?拨开2000多年历史的尘埃,我们回首望去,唯有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至今仍可见一丝风采,虽已残破凋敝,却以“全国唯一留有关楼遗址的汉代关隘”屹立犹存。

    古丝绸之路第一道门户

    对于函谷关,很多人并不陌生。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关,在此留下《道德经》。历史上所谓关东关西,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河南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河南洛阳新安县境内也有一座函谷关,俗称汉关,也称汉函谷关,据说是汉武帝时期灵宝函谷关整体搬迁而来。函谷关东移这件事,在《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东汉人应劭对此进行了注解:“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原来,汉函谷关是楼船将军杨仆移来的。杨仆是西汉名将,老家在宜阳南湾村,今属新安县铁门镇。当时国都在陕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被称为关中或关内,以东则被称为关东或关外。杨仆只因是“关外民”,战功虽显赫,却不能获得关中的封地,于是他提出自己出资东移函谷关,获批。杨仆初建的汉函谷关是什么样子呢?南北朝时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描述: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北越丘陵,直抵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十分壮观。自此,汉函谷关作为各朝各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武帝初(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函谷关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历史见证。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曾置八关都尉,汉函谷关居首。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十月,朝廷改汉函谷关为通洛防,大将贺若敦以中州刺史镇守关防。隋炀帝时期,曾在此营造显仁宫。唐显庆五年,朝廷曾在汉关附近建合璧宫……由此可见,汉函谷关一直都是有史可载的关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控东西两京的要道,抵御异族入侵的屏障。

    随着历史的变迁,关塞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历史的见证。“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汉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逐渐淡去,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宋以后的800多年间,汉函谷关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乱,风雨剥蚀,屡遭破坏。今存汉函谷关遗址为1923年张钫重修后保留,残高15米,底部关坛高9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坛上有两层楼阁,一层为四面相同拱式门洞,且四面门洞均有楹联,可惜已残破不可寻。

    汉函谷关不仅发挥着军事要塞的作用,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驿站,也是一座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之城。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说的“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就是对此的生动描述。上世纪80年代初,汉函谷关附近出土了几十件文物,其中有独具西域特色的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证明当时的汉函谷关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关隘,东西方使者和客商络绎不绝,来往十分频繁。

    为保护这座古代关隘,2007年10月,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捆绑项目预备名单,2012年又被列为“丝绸之路”项目的遗产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页:[1] [2]

编辑:樱花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正定护城河200多米河道初现雏..
 ·云南会泽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
 ·走近历经百年沧桑撒拉族古建..
 ·嵩阳书院旁仿古建筑复建风波..
 ·天官王府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
 ·河北农村改造重视保护传统文..
 ·龙洞石门禅院 复建工程规划修..
 ·四川130余个景区有优惠
 ·800多件南迁文物南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