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顶山侵华日军摩崖石刻则位于我市金湾区海澄村上表村民小组轿顶山旧公路旁。文字刻在两块相叠的花岗岩石上,书于1940年,分4组,高约7米、横约6米,幅面面积约42平方米。第一组:在顶部,大字草书,竖写阴刻“慰灵”二字;第二组:用日本文字记录了昭和十二年(1937年)、昭和十三年(1938年),44名日本人在三灶航空基地丧生;第三组和第四组:中楷,竖书姬野定男等44名日本人的名字。日寇战败前夕,使用定时炸弹将三灶机场炸得支离破碎。轿顶山侵华日军摩崖石刻对于了解日军侵华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1994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轿顶山侵华日军摩崖石刻为“三灶侵华日军罪行遗迹”的组成部分。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最年轻”的香炉湾珠海渔女石雕像于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落成,坐落在珠海吉大香炉湾畔,由珠海渔女雕像、曲桥、小广场和标志牌组成,其中珠海渔女石雕像领戴珍珠,身掮渔网,裤脚轻挽,手擎明珠,带着喜悦而又含羞的神情,向世界召示着光明,向人类奉献上珍宝。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等人根据南海渔民的美丽传说而设计制作的这座大型石雕,已经成为珠海的城市标志。2011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多数为清代石刻
正如肖一亭所说,在珠海的石刻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当属晚清的石刻,而此次录入《广东文化遗产——石刻卷》的石刻中,属于清代的就有8处: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白莲洞摩崖石刻、石溪摩崖石刻、竹仙洞摩崖石刻群、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连湾山摩崖石刻、灵岩洞摩崖石刻、蛇洲岛海界石。
肖一亭介绍说,其中蛇洲岛海界石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珠海区域内的新发现,其发现还在2011年入围了广东省文物局公布的广东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该海界石位于我市蛇洲岛近大陆侧约20米的海面上。初定为清代。石刻位于一块天然礁石上,礁石上阴刻隶书“由此起直线量至海贰拾伍丈之内为公地”顶端横向阴刻隶书“大三”。据192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续编》三“卷六”海防记载:“一查湾仔银坑交界一带海岸自光绪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萧丙堃派兵驻守”。据此,考古专家认为,海界石应是这一时期的遗迹。
富珠海地域特色
肖一亭认为,《广东文化遗产——石刻卷》中收录的13处珠海石刻,有相当部分富有明显的珠海地域特色。其中,“红旗村葡文碑刻”是唯一被列入该书《碑刻》一类的,这是一出压印葡文碑刻,是横琴岛上发现的第一处与葡澳有直接关系的历史资料。红旗村葡文碑刻位于我市横琴镇大横琴岛红旗村“流水瀑布”景区山脚处蓄水池石砌水泥墙面上。约呈方形。压印有四行葡文,中间一行压印有时间“1937”。经考证,这是葡萄牙人所压印的字。据《澳门大事记》等记载及当地老人回忆,1887年葡萄牙人就来到横琴岛,由于澳门缺乏淡水,横琴岛仅距澳门路环岛250米,横琴岛自然成为澳门居民取水之处。1938年日本人占领横琴,这里景观遭到破坏,1945年日本人撤离横琴岛,葡萄牙人重修水池和碑刻,继续供珠澳两地居民用水。
而在我市斗门区白蕉镇桅夹村发现的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是珠海现存唯一的工丈类石刻,对研究清代度量衡标准有较高价值。该石刻凿刻在一块花岗岩上,立面宽2.15米、高2.7米,凿刻部分呈T字形,正面阳刻文字“大王宫”、“工丈”以及带刻度的竖长条棱共1.94米,刻度清晰可见,但文字已损。石刻因地基抬高而被遮盖了下面部分刻度,露出地面部分约三刻度,每刻度0.38米。该石刻旁的建筑物是“洪圣殿(小庙)”,小庙南側是清代建筑“桅夹两广善堂”遗址,北面岩石群上有保存较好的“两粤广仁税”摩崖石刻。经考证,该石刻约刻于清代中晚期,是当时丈量土地的标准长度比照物,即地亩尺。清代中晚期,桅夹村一带还是大片的滩涂,当时的农民围垦造田,田地不断向前延伸,新田必须丈量面积以便向官府申报和交纳“田亩税”,工丈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此出现工丈类石刻就不足为奇了。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