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老城区,明城墙与秦淮河南岸的中华门街道片区,如今已经从原先市民印象中的老城南杂乱无章变身成为了南京的旅游胜地,而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这里更是探访南京往昔古迹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两大古迹金陵兵工厂、大报恩寺遗址已经从历史的尘封中走出。金陵兵工厂摇身成为了1865产业园,而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建筑大报恩寺琉璃塔也在重建之中。
1865产业园唤醒百年前的“强国梦”
从李氏金陵制造局、民国金陵兵工厂、到建国后的晨光机器厂,中华门外这片20多万平方米的地块始终是民族军工重地,是一代代实业家编织强国梦的地方。百年风雨后,9幢清代砖建筑、27幢民国建筑被保存,成为中国现存最大的近代工业建筑群。2013年5月,“金陵兵工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在废墟上建兵工厂
木房梁、青砖墙、黑鳞瓦,国人最早的“强国梦”就诞生于此。从中华门地铁站向东,走大约20分钟,就到了金陵制造局原址——现为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在应天大街北侧,一排排砖墙结构建筑尤为显眼。一位晨光厂的老员工告诉记者,分辨老建筑有一个方法,青砖房都是清代、民国的建筑,红砖房都是建国后的建筑,所有清代、民国建筑的墙上,都有标牌,显示其是哪一年建成的。其中,历史最早的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好的“机器正厂”。
1865年,李鸿章又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宁局。1866年8月竣工。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其规模为“委员住房一所十二间,机器汽炉房等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筑”。随后开始生产枪炮弹药等军火物资制造局,主要供应李鸿章的淮军使用。
迁至重庆江北继续开工
民国后,制造局改称“兵工厂”,继续制造武器。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军随即向南京腹地进犯,金陵兵工厂仍奋力生产。11月16日,军政部兵工署命令金陵兵工厂分水陆两路西迁重庆。由于时任厂长李承干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全厂职工齐心协力,自1937年11月16日全厂从南京开始拆迁起,到1938年3月1日,仅用了3个半月,就在重庆江北的新厂址宣告正式复工。不久,厂名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21兵工厂。“战以止战,兵以弥病,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在郭沫若写的厂歌中,工人们这样唱道。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