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省博开展
来源:安徽商报 日期:2014-4-21
描绘晋国文化脉络
在历史上,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叶封弟”是著名的典故。而他的弟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燮父后来又改号为“晋”则被认为是晋国的开始。山西博物院相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这次在安徽展出的晋国文物可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以来几个时期山西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代表。时间跨度上从西周初年到三家分晋之前,反映了晋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也完整描绘了晋国文化的基本脉络。展品中最早的出自公元前11世纪,较晚的在公元前四五百年。
楚公逆钟送于晋侯
在昨天展览中,最大的青铜器当然是一套楚公逆钟。这套楚公逆钟由大小不一的八件甬钟组成,铭文上记录了楚公逆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铜后制作编钟的历史。而这组编钟出土于晋穆侯之墓,历史上楚公逆与晋穆侯在位时间相当,因此这套编钟被认为是楚国与晋国交往的历史见证。而在春秋时期,安徽的相当一部分正属于楚国。
【宝物撷英】
侯马盟书
春秋晚期,“赵氏孤儿”的后代伙同韩、魏三家瓜分晋国,而在此之前,晋国还经历了六卿专权到赵、魏、韩、智四卿专权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在昨天的展览现场,最为引人注目的国宝就是大名鼎鼎的“侯马盟书”。
山西考古研究所信息资料室主任王俊昨天告诉记者,侯马盟书是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记者看到,昨天展示的侯马盟书一共有5片,形状各异,有的呈长条形,有的形状则不太规则。仔细端详,还可以在上面看到红色的小字。
晋侯臣斤壶
昨天的展览中,青铜器是重要的部分。在青铜器展厅,对于不少观众来说,相当一部分“国之重器”最直观的感觉就大。国力还体现在制作工艺上,一尊晋侯臣斤(pí)壶放在展厅一角,吸引了不少观众。硕大的壶体上仔细打量,以一个圆突的双龙首为主,竟然铸造出了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王俊告诉记者,这尊壶上有铭文,记录了制造过程,壶身有三层花纹,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
虎鹰互搏戈
在众多的青铜器中,一枚看似不起眼的虎鹰互搏銎(qióng)内戈被摆放在了显眼位置。凑近了看,才发现这枚戈的造型别具一格。老虎与雄鹰互搏,中间还可以插把手。
王俊介绍,晋国历史上强敌环伺,与草原部落有长期的接触,因此很多青铜器的造型体现了草原文化的影响,虎鹰互搏銎内戈中的老鹰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