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湘”的路,竟那样漫长,走了将近九十年。如今身处异乡的皿方罍(音“雷”),已闻到故乡传来的泥土芬芳。数月后,久已流散海外的皿方罍身将要回“湘”归家,从此首身合璧。
上周四,湖南省博物馆已发布正式声明,在美国纽约拍卖的国之重器皿方罍即将回国,最终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这将成为二零一四年最重要的文物回流事件之一。
其实,此前在全国各媒体披露的关于皿方罍在湖南的传奇故事,只是揭开了民国湖南出土文物流失海外的冰山一角——文夕大火后,盗墓贼疯狂盗掘长沙地下文物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一位35岁的年轻学问家、广东人商承祚,仿佛“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躲在江西婺源乡下,潜心编纂完一部《石刻篆文篇》的书后,才开始“满血复活”,于1938年2月来到长沙。
商承祚原本只打算经过这座湖南省城,再乘车前往成都,回到西迁的金陵大学继续执教。但商承祚在长沙忽然遇到一位有文化的文物贩子蔡季襄。蔡季襄拿出一些他收购的从长沙古墓出土的文物,让商承祚辨识那些难懂的晚周、战国时的文字。
就在这时,商承祚忽然发现自己目迷神眩发痴了,他说他爱上了长沙:那些长沙古墓中出土的青铜鼎、战国剑、楚国矛,已断弦的古瑟,汉代美女用过的银针顶、远古春天长沙人撑过的雨伞……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发痴发狂……即使过了很多年,商承祚仍深情回忆他1938年春天在长沙的那段美好生活。他回忆说,“在长沙时,虽处急景凋年,但得有机会摩挲欣赏各式各样完美惊人的战国漆器,尽管在那人心不安、空袭频仍的时候,我仍为它们勾留了三个月”。
在长沙停留三个月后,商承祚终于归队西迁的金陵大学。在校园里,他出版了饱含其对长沙感情的木雕版、线装两册的《长沙古物闻见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