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的古屋,墙体依然光滑平整,灰浆线条细腻流畅崭新如初,屋顶的浮雕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卉、虫鱼,生动传神……坐落在宾阳县甘棠镇那宁村的杨怀震故居和露圩镇湴塘村的周氏古宅,就是这样散发着历史韵味却又透着精湛工艺的老宅子。当地80岁的覃铭善老人说,这是技艺出众的永淳工匠建造的房子,至今墙体依然青白分明像刚砌好一般,令人叫绝。
为何古宅的墙壁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依然崭新?永淳文化传承人今何在?永淳工匠的工艺是否面临失传命运?记者为此一一寻找答案。
惊叹
两座百年古屋隐藏乡野间
日前,记者来到甘棠镇那宁村的杨怀震故居。杨怀震是一名进士,其故居建造于清朝末年。
穿过一段乡间小路,经过一个村庄,一栋气派的建筑映入眼帘:高大的大门、青砖砌的墙体,在众多普通的民房间,显得庄重大气、别具一格。
“这就是杨怀震故居。”同行的宾阳县甘棠镇文化站站长覃巨泰说,这栋建筑为“国”字形,共有72间房。据介绍,这种“国”字形建筑,在当时只有进士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建造,而且必须经过皇帝钦定审批。
杨怀震故居远看造型庄重、布局严谨。走进屋里,可见青砖墙体光滑平整、砖缝间的白色灰浆细腻流畅,房屋的梁架均为榫卯相接浑然一体。此外,无论是壁画里的走兽、木雕里的花鸟,还是砖雕里的龙首,莫不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部分建筑已被人为破坏,但其主体仍完整保留了当年的奢华。”覃巨泰说。
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位于露圩镇湴塘村的周氏古宅。这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座古屋,屋顶、屋梁的浮雕、圆雕上的各种人物、山水、花卉、瓜果、虫鱼、鸟兽图案布局繁密严整,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自如、造型生动传神,方寸之间尽显木匠雕刻技法的娴熟高超。
更让人称道的是,这两座古宅里的走道上、天井里的石砖铺设都很奇特,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来看,砖缝之间都是“丁”字形。
“这代表着人丁兴旺,多子多福”。露圩镇文化站站长黄树森说。
揭秘
古宅均出自永淳工匠之手
这两栋精美的古宅出自谁手?黄树森道出了答案:“这是永淳工匠的手艺。”
据介绍,永淳工匠主要分布在原永淳县(1952年调整行政区划时撤销)辖区的露圩、甘棠两镇和古辣以南部分村庄。永淳工匠分木匠和泥瓦匠两种,以技艺出众久负盛名,大到房子的建造,小到门窗、屋檐的砖瓦木头雕刻、壁画以及家具制作等无不精通。
永淳木匠和泥瓦匠常常会联手共同建房,泥瓦匠负责房屋主体的垒砌和砖雕、石雕,木匠则负责木雕、壁画和家具制作。而两者结合便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细腻流畅的青砖外墙、雕梁画栋的高大建筑、装饰华美的家具,都是后人广为称赞的精品佳作。
遗憾
不少古建筑已沦为养殖场
尽管展现了永淳工匠手艺的这两座古建筑让人惊叹,然而,记者在现场走访时却遗憾地发现,这两古建筑都没能得到很好地保护。杨怀震故居内,就堆满了柴火等杂物,有的屋子被当成养鸭、养竹鼠的养殖场,后房里鸡鸭成群。
黄树森说,永淳文化的载体就是古建筑,但目前传承和保护永淳文化困难重重,首先是对古宅进行统一规划保护时,会牵涉到多户主问题,同时村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比较淡;其次古宅的历史资料、名人典故、轶闻传说等等严重缺失,没有收集整理;此外,很多古宅人为破坏严重,很多有艺术价值的古家具、摆件、雕刻、壁画等等均已失散或被毁,不可复原,非常可惜。
记者也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许多人家搬出了古宅,但对待古宅就像穿破的衣服一样扔掉不管不问,有的甚至把古宅的砖瓦拆走用来盖猪牛栏。而文物部门苦于经费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目前许多老建筑得不到保护的主要原因。
疑问一
为何历经风雨清水墙依然崭新?
“这些墙都是后来翻新的吗?”当看到两座古宅的墙砖看起来很新,而砖头之间砖缝很紧密,灰浆依然很白,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记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不是新翻修的,而是从建造之初一直是这样的。”黄树森说道。其介绍到,永淳泥瓦匠以砌清水墙出名,杨怀震故居和周氏古宅的墙正是清水墙。
为何历经百年,清水墙依然崭新?露圩镇上富村的覃铭善老人今年80岁,他曾经跟永淳匠做过泥瓦工。从他娓娓道来中,我们了解到永淳工匠建房的工艺流程。
覃铭善老人说,彻清水墙有非常苛刻的前提条件:必须使用青砖,青砖的烧制也非常复杂。另外,挑砖和灰浆的选料十分考究,比如青砖的挑选颜色以绿豆青为上,白鸽灰次之,挡火砖(烧制时摆在窑口,被火烧得流出了釉的过火砖)为第三等,其他颜色的砖就不能用了。旧时大户人家只选用绿豆青的砖,小康之家就以绿豆青、白鸽灰和挡火砖配合使用。
灰浆的选料也很考究,石灰要求选用用柴草烧的石灰(柴草烧制石灰要4天3夜),一窑石灰里只取用窑中间烧得最透的部分,也就是窑心部分,因为窑心石灰里不会有没烧成石灰的石头。石灰经过几天用水泡发后还要用石磨磨成浆,磨浆时如果发现有黑色的石灰头要剔除,以确保石灰浆的洁白程度。擂灰浆使用的沙土是一种没有泥土杂质的白色细沙,在当地叫“白眼沙”,“白眼沙”还要用筛子筛选过,只用最细最干净的“白眼沙”。
灰浆的配料——糖油和熟糯米浆,是永淳泥瓦匠与其他工匠的最本质区别。其中,糖油是用蔗糖熬制成沥青状的黏糊糖浆,和熟糯米浆一样,可增加灰浆的黏性,并使灰浆保持稳定的物理性质,是灰浆历经数百年仍洁白如新的重要材料。
擂制灰浆时,要把石灰、糖油、熟糯米浆、白眼沙、水按一定的比例放进擂浆槽里,用擂把充分捣擂均匀,直至灰浆呈粘胶状,以用灰浆把两块砖粘在一起时,手拿起上面一块,下面那块砖被灰浆牢牢粘住不掉下来才合格。在永淳匠所有的工种中,擂浆是最费力、最辛苦的,也是徒弟入门第一种必须学的手艺。
“永淳匠砌清水墙要求砖块之间灰浆饱满、接缝严密、灰缝薄如刀刃、墙体光滑平整、线条细腻流畅,阴阳角还要选砖、锯砖、磨边,以确保屋角的平整圆润。为达到这一效果,墙砌好一两个小时后一定要及时收浆填缝。”覃铭善老人说,正是考究的材料、严格的工艺,造就了永淳匠做出来的建筑能历经数百年仍崭新如初。
疑问二
永淳文化传承人今何在?
清水墙、壁画、雕刻……永淳工匠精湛的工艺让人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永淳文化传承人今何在?
据悉,目前永淳工匠中的木匠有部分在高档红木制作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随着建筑样式、建筑材料的改变(尤其是青砖烧制工艺的繁杂、成本昂贵而被抛弃)、建筑工艺的日益粗放,造价昂贵、费工费时,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等等原因,永淳泥瓦工艺已经退出建筑市场。
“永淳工匠精湛的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黄树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