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关公》造像](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403/201431385722393.jpg)
木质《关公》造像
笕桥民办博物馆今起展出“菩提妙相”
“与石刻佛像、泥塑佛像和铜铁铸佛的出现不同,木雕佛像的源头在民间而不是寺院,非常‘接地气’。然而一直以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苏州人吴小刚,收藏木雕造像已经20年。
昨天,他从自己近千件藏品中,挑出30余件,带到位于江干区笕桥镇的江南锡器博物馆,举办一场“菩提妙相——万缘堂珍藏木雕造像展”,要展示我国传统木雕工艺在佛教造像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历史变迁。
吴小刚的收藏,开始于1996年。
“我一直认为木头这个东西有一个生长性,会长大,是活的,有灵性的,这是很细微的一种感觉。”他说。
要知道,目前最早的木雕佛像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1900年10月在新疆尼雅寺庙废墟中挖掘到的汉代木雕立佛,现存大英博物馆,被视作中国“丝绸之路”的瑰宝。
“国外一流的博物馆,基本上都珍藏有精湛的木雕作品,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吴小刚介绍说。相对于具有浇铸范本的金属造像来说,木雕以其特色各异的木料、匠心独具的造型、精工细作的流程、各类材质相嵌的技艺等,格外珍贵。
“主要就是因为木雕在保存上,要考虑空气温湿度、防虫等因素,不易留存,因此现在元代以上的东西比较少,像我收藏了这么些年,元代以上的不过十多件。”在吴小刚看来,中国最好的雕塑还是在唐宋的时候出现的,元、明、清,慢慢地雕塑水平有所下降。
当然,每个地区的雕刻风格也不尽相同。
比如江浙地区,给人的感觉是雕工很精致。“比如我们这次展出的有一座观音,‘红皮壳’(外面涂有红漆)那件,其实它最外面还‘挂’有一层金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吴小刚说,“刷一层红漆,再上一遍金漆,主要是反射出的金色,特别灿烂,好看,这是江浙一带木雕造像的特点。”
福建的木雕风格多是彩漆或者在人物的衣皱边缘做细致的修饰,“我们这次带来一座关公,就是这样。”他说,山西的比较大气、粗犷,刀法简练;湖南的湘雕也有个鉴别方法,“造像胸部铠甲一般是镂空雕刻,显示工艺高超。”
此次展出,将一直持续1个半月。地址在笕桥镇机场路250号6幢2楼。除周一闭馆外,每天上午9点半到下午2点半开馆,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