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402/201422591318493.jpg)
接官亭,无锡北塘古运河边上,三里桥附近,500多年前建的接官亭已经毁掉了,这是前几年在原址上新建的,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所承载的东西很多,比如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比如封建社会的官场礼仪,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吴桥转到了三里桥,转完了三里桥米市,过马路就看见了运河边上一个四角的亭子,近前一看:接官亭。接官亭,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据说无锡曾有多处这样的亭子。据史料记载,小三里桥接官亭的建立约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想来到今天至少有500余年历史。无锡是江南的文化重镇和水旱枢纽,又曾经是在封建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地域环节。
从春秋的吴国国都、到西汉的立案建县,从民国初年的锡金军政府,到江苏省境内的首批设市,无锡这地方可谓是官员云集、往来频繁的所在。特别是这些官员中,有即将到任、执掌生杀的地方父母,有途经过往、一诺九鼎的省府要员,搞不好还有来自京畿的达官显贵呢,任凭哪一个都不敢怠慢,对于他们的迎送礼仪自然也不能马虎。
而在他们通达必经的运河要津,以相应规格的建筑为依托组织接官活动,自然就是一个既有面子又有特色的选择。有了这座接官亭,无论是主是客,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了。当官船抵达接官亭码头之后,恭迎人员按官品等次肃穆立于岸边迎接。
官员离船上岸后,首先在接官亭内与迎接人员引见介绍、寒暄问候,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亲切会面吧!一番“天气挺好,身体不错”的虚言客套之后,在接官亭的礼仪结束后,来宾被前呼后拥地进入到相隔约200米的官厅休息。这就是今天的接官亭弄,这条巷子长365米、宽5米,两边保存尚好的老房子,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主人通常要在这里设宴为宾客接风,待他们酒足饭饱以后或入城又或者离埠,再悉听尊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接官亭也历经沧桑,先后遭受过两次大火劫难。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和清军在小三里桥一带展开激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兵乱所至,这一带街市屡遭梵毁,接官亭也受到严重损坏。第二次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大战,日寇大举侵华,时至年末,日军进逼南京,无锡北门塘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接官亭与临近的许多商铺一起化为灰烬。
到2004年,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无锡市平安殡仪公司恢复出资建设,古运河无锡段这一历史人文景观才得以重现世间,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接官亭才又矗立在运河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