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村古老斑驳的建筑
村中发现的"潘氏社仓"石刻
汾水村,地处抚州市南城县新丰街镇南部,始建于南宋初年(1132年左右),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为汾水村发展的鼎盛时期,被称作“千烟之村”。
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记者通过南城县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了解到,汾水村现有各类传统建筑及遗址共20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60余处,以潘氏古祠最为宏大壮观。
始建于南宋初年的汾水古村,历史悠久,至今村中仍保存大量的民居和宗祠等古建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在这里寻幽觅古,抚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峰便是其中之一。陈峰在网上看到摄友的照片,不禁对汾水村产生兴趣,便与众多摄影好友一起前往汾水村,一探究竟。
山水分流因而得名
陈峰告诉记者,汾水村为清代文学家潘安礼的故乡。记者了解到,潘氏的始祖是北宋工部尚书潘仁照的曾孙潘千一,子孙中多名人,其中有著名的清代文学家潘安礼。
南城县博物馆馆长金会林告诉记者,由于汾水村所处地势较高,山水在此聚集后分流东西,故村名初为分水,后改为汾水。
《东山潘氏宗谱》显示,汾水开基于南宗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说由于金兵南侵,汾水村的始祖潘千一夫妇为避难,于南宋初年迁徙于现在的汾水桔园,不久即迁入现址。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明清时期汾水村迎来了繁盛期,在最繁荣兴旺时期,曾经有“千烟之村”的说法。
倚山而建依水而兴
抚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员罗伽禄告诉记者,在宋朝时期,盱江的东西两岸分别有两个古村,一为盱江东岸的汾水村,另一个则为盱江西岸的磁圭村,两个古村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南城县著名的“东潘西罗”。
汾水村位于南城县南部丘陵中,北距县城24公里,西去盱水渡口4公里。村内地势东南略高,且离山近,西边较低。东南北三面之水都要通过村中,汇合于西,注入盱江。
金会林表示,汾水村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兴,当时村中不少人是以撑船载人运输货物为业。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从汾水村通往县城有两条道路,一是往北至新丰街渡口乘船,一是往西至盱江畔的唐家渡口乘船,但都是从河边坐船而上。
抚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显示,汾水村的东面山势最高,山涧溪水最大,所以村民在村口挖了两口相连的大水塘,溪水冲下来,首先注入水塘,水塘可洗衣物、养鱼、灌溉,又有蓄水作用。水塘的另一端与村中的小港口相互连接,小港口是人力挖掘而成的,经过村中流向村外。小港口两岸全由条石砌成,经过村中部分,上面全用长条石盖上,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都可以行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