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里古庙:历史沧桑依旧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14-11-21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次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英军撤出虎门时曾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之战以英军惨败告终。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的抗英成果并没有体现。但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它却是最先飘扬起来的旗帜。
展品诉说屈辱史
三元里古庙始建于清初,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对于周边的建筑,古庙隐蔽而狭小,却在城市里散发着一种古雅之气。建筑以青砖绿瓦为基本,重修的围墙倒与庙身浑然一体。墙内有两株大榕树,不仅把庙内笼罩,还伸出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墙边的公交站台。
从半敞的大门往内望,院子的中央是个香火鼎,两边各有两尊锈迹斑斑的铁炮,那是鸦片战争时用的见证物。其中最大的一尊有5000斤,是道光二十三年佛山制造的,在鸦片战争时曾安置于沙面西宁炮台,而最小的也有2000斤。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