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市北和镇福康街三元宫旁,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英风宾兴祠,是雷州市乡镇唯一的一座宾兴祠(雷州城区有徐邑宾兴祠、遂邑宾兴祠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现在,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座古祠原先究竟是什么场所,在这座古祠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更不知道建于什么朝代。带着为了揭开旧它的身世之谜。近日,笔者走访了居住在英风宾兴祠旁的年逾八旬魏元秀校长并查阅了有关史书,终于扫清了蒙满历史厚厚的尘埃,清晰地将英风宾兴祠的历史真面目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北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建于南宋末年,原址在北和营(即现在北样村委会北和村一带),到了清康熙元年(1662年)才迁往现在的北和圩。据《海康县志》记载,清嘉庆十六年间(1811年),海康县分为两个隅(东北隅与西南隅),十个都,两个乡(延德乡、延和乡),下辖有白沙社、渡南社、调排社、黎郭社、调贤社、那山社、英风社等十九个社,旧时的北和就称为英风社。
祠名“宾兴”,源于《周礼》。《周礼》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后人将支持应试、入学、登科的机构称作宾兴。据《雷州府志》记载,英风宾兴祠又称英风社,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英风社主要是供北和、乌石、覃斗、流沙等周边地区贤人,在这里集中议事以及为到雷州府考试的学子提供住宿的地方。据魏校长说,英风宾兴祠在没有遭到破坏时,三进两厅,为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大门由两条约有5米高的大石条支掌着,门楼大厅气势恢宏,石条上的雕刻极为精湛,大门口还放置着两个巨大的石鼓,屋檐上画龙雕凤,有渭水访贤,木兰从军、芦衣顺母、卖身葬父、悬梁刺股等贤孝与励志的图案,还有不少木雕屏风及二百多年以前的牌匾。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墙壁上的壁画已经剥落不清,二百多年前的石鼓、牌匾、木雕屏风也早已不存在,只有正门楼以及连着门楼的两层楼阁才是原来的古建筑了。英风社每年设有春秋两大祭,春祭于二月,秋祭于七月,举行大祭时远近的贤人达士都到这里高谈阔论,共商乡府大事,同论励志求学。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就改正式为学堂,供周边的一些有志求学的学子读书,那个时候的英风宾兴祠就称为英风学堂,可以说这里北和版图上最早的学校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