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余姚东北部狭长峡谷之中的半岙,旧属慈溪,周边有镇碧山、道场山、逐魂山。向北五里经郑家潭可抵冈墩,向南七里经寺前王可抵宋代古市渔溪,东边被大山阻隔的是被誉为仙境的桐岭古村,西边越骑跨岭四里可到张孙。旧时的骑跨岭,岭西属余姚,岭东属慈溪。
半岙原住民张、方两姓,自南宋末年王氏始祖万一公迁入,张、方式微,至今仅剩十来户。而王氏则日益兴旺,至今已逾五六百户。在王氏宗祠敦伦堂下,又派分出敦本堂、近仁堂、崇本堂等诸多分支,并陆续移居冈墩、丈亭等地。
据光绪《慈溪县志》,“半岙之南旧有证心寺,地多桃花,游人至此疑若武陵源云;之北有打刀坪,坪下有潭曰冷井,即为渔溪之源。”证心寺原称新庆庵,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宋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赐“证心教院”。古寺的痕迹,如今仅存于“寺前王”村名之中。打刀坪在俗称冈墩的方家冈岭巅,其名一说因冈墩曾有过一家铁匠店,专制刀具;一说是冈巅泉水打边倒流慈余两邑得名。冈即是岭,方家冈的卵石岭路,像一本厚厚的书,随便一翻就是古老、动听的故事:这苍老的沙朴树下,有《旧志》称为冷井的水潭,终年冰冷不涸,是渔溪的源头;这清澈见底的水潭,号称龙潭,一旁曾有龙王堂,是当年大旱时的求雨之处。
笔者踏进古村的时候,恰好雨止天晴。此时溪流湍急,落差处水瀑飞溅,虽未见《旧志》所说的“悬瀑百丈”,倒也“石矶枕水,仿佛富阳之境”。溪底之石,早已浑圆,溪水绕着它们,或飞珠溅玉,或恣意奔腾。下游如今是寺前王水库,很多人正在岸边垂钓。旧时“清潭虚阔,竹木连绕,清澄彻底,鳞介不能潜其形”的景色,已被水库湮没。好在清代诗人费志云的《渔溪诗》的景致还在,“烟收平楚阔,云起乱山多;蓑笠持竿客,溪头住若何。”山村清纯,溪边的老屋多是山石砌墙,墙面苔痕斑驳,青藤缠绕。村前古道上的过路凉亭还在,称“听松亭”。走在这样的村巷小弄,不由人滋生出一种清凉、寂寞的感觉。
在村口的古樟边,今年79岁的王家枫老人告诉我,“民国初年,我三叔在樟树下办过‘养安小学’,我在这里读过四年书。”在一个残存几级石阶的地方,老人又说,“这里曾经有两进两厢大屋,号称廿四间走马楼,堂前称‘敦本堂’,是我太公所建的。王氏耕读传家,出过很多秀才呢。”查《慈溪半岙王氏宗谱》,王家枫的六世祖王端华和他的四个儿子全是庠生,祖孙三代有八个秀才。《宗谱》印证了民间流传的半岙“四子五秀才”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