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漳州龙海埭尾村的祖先们,早早用一纸规划定下了埭尾村的格局。此后世世代代,村民都恪守古训,遵循先祖陈淳的理学思想,按照先祖的规划,建设自己的家园。不论多富有,建房都由族里统一规划,后代子孙禁改建筑格局。
座座古厝皆相似游村犹如逛迷宫
走进埭尾村,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栋古厝都惊人地相似,形态、大小、格局、朝向近乎一致。若没有村民带路,就仿佛进入了迷宫,让人难分东西。
埭尾村理事会理事长陈训生告诉记者,这些古厝多为四合院布局,村里有传统风貌建筑276间,其中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有49座,其余均为50年代以后仿明清古厝风格。明清的一律朝北,新建的一律朝南。49座明清古厝按照“九宫”格局排列:即前排横向建造9座古厝,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新建的民居则多为“两伸手”布局,即三合院,每栋房子规划的土地面积为13米×13米,每家每户都必须要按照规划的面积建房。
更为奇特的是,由于家家户户都按照规划建房,因此,在埭尾村,还形成了一条隐秘的小道。每栋古厝边门对着边门,前门对着后门,当所有边门都打开时,一条东西方向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形成了。
蜿蜒河水环抱映衬闽南水乡之景
埭尾村旁环绕着一条护村河,将古厝群紧紧拥在怀里。泛舟河上,近看古民居,另有一番韵味。远眺不远处的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古厝群映衬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尤为优雅自然。
据说,在明清时,埭尾村水上运输发达,来往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其中,头前河古码头遗址、南溪码头遗址是当时水运发达的历史见证。陈训生说,那个时候,埭尾村村民通过头前河古码头把大米、草席等农副产品通过内河,运送到九龙江南溪码头,再通过大船运送到台湾、厦门、上海等地,也是以漳州月港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埭尾有五六棵数百年的古榕树,其中最为壮观的是跨河古榕,又称“卧龙(榕)”,树龄超过360年。据说,埭尾村古时候遇到发洪水时,木板桥常被冲走,古榕就被村民当成桥梁使用,所以被称作“功劳古榕”。陈训生说,这棵古树,数百年来,时时刻刻都保佑着村里平安、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