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
古塔
在中国古建中,高耸入云的宝塔不仅是佛寺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古建中集建筑、园林、书画、砖木雕等艺术于一体的人文自然景观。宝塔,最初源于古印度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窣堵坡,又名“浮屠”。自汉代以来,中国的佛塔形式多样,主要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这其中,最常见、体量最高大的是“楼阁式”塔。扬州文峰寺的文峰塔、高旻寺的天中塔都属于这一种类。
楼阁式塔,类似楼阁,可攀登远眺。层高从三级到九级不等,取奇数;塔身平面四角、六角或八角,取偶数。中国传统数理学认为:奇数为阳,亦称天数,奇数塔高向上接天;偶数为阴,亦称地数,偶数平面塔身接地。塔中所含数字在这里体现了古人尊崇天地阴阳的宇宙观。而扬州工匠对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和技艺有着独特的理解,因材制宜、因地制宜是扬州工匠的独特之处,这些扬州工的特点在扬州的宝塔建筑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扬州市区仅剩的一座楼阁式古塔——文峰塔
扬州市区楼阁式古塔目前仅剩一座,即城南文峰寺文峰塔。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其后曾遭遇过清康熙七年(1668)的地震、咸丰三年(1853)的兵火,历史上是屡次重修。而文峰塔的建造,传说是为了留住扬州的人才,故其属于古建中的风水塔。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塔一般是建于城市东南方,即风水上的“巽位”,古人相信要想地方多出文人才子,需在此处建塔。每当太阳升起时,位于古运河东边的文峰塔长长的塔影就会横在河面上,形如一道闸门,寓意留住扬州的才俊为家乡多作贡献。
2001年,笔者对文峰塔进行测绘时得知:文峰塔高47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游客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塔身每层每面均设有脚手洞和风灯洞,以便于工匠对其进行维护和室内照明。塔刹俗称塔尖,或铜或铁,文峰塔塔刹为铁铸,上有七层相轮,对应塔的层数。塔刹为纺锤型,是江南地区独有的造型,塔刹顶部的葫芦是明代建筑常用于塔刹及建筑宝顶的标志。文峰塔底层内可见精美苏式彩绘,可惜塔外斗拱梁枋原有彩绘已被油漆覆盖。总体来看,文峰塔去繁从简,浮华洗净却又不失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