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市北诗镇--翠屏仙宫
来源:山西晚报网 日期:2014-1-24
不过,从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来看,创建于唐代的二仙宫,曾在金大定年间重建,后经元明清历代增建和修缮,其中尤其以元代至元年间重修规模最大。而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筑二仙宫却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碑刻众多
与其他二仙庙不同,二仙宫的石刻碑记较多。除金代青石题记及明代的《重修二仙宫碑记》《重修二仙宫壁记》外,二仙宫内现存石碑墙碑20余通。
从现存的碑刻来看,除金代题记碑外,最早的石碑为立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仲冬十一月”的《大元国泽州高平县举义乡话壁村翠屏山重修真泽行宫之记》,详细记载了“二仙”的传说及重修二仙宫的过程。明代碑碣最多,共计12通,横跨万历、天启、崇祯各个时期。这些碑文清晰地告诉后人二仙宫所经历的历史。从这些碑文可看出,同治二年至十二年(1863年-1873年),是清时最后一次维修二仙宫。
在20多通石碑中,同治年间立的2通龟驮大石碑最为引人注目。两通石碑立于正殿外东西两侧,为二仙宫最具有工艺珍品价值石碑。两通石碑高相差无几,均为石灰岩石。立于殿西的《重修灵贶宫碑记》高3.36米,宽0.68米,厚0.25米。而立于殿东的《重修二仙庙碑记》,宽度、厚度与其相同,只是“个头儿”略高,为3.46米。如果算上1米高的方形碑首,两座石碑的高度分别为4.36米、4.46米。类似的高大石碑,在其他庙宇中较为少见。
东西两碑碑首均为方形,上刻高浮雕双龙,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其间分别刻有“灵贶王”“真泽圣”字样。碑首背面都刻有字,东碑为“万善同归”,西碑为“福缘善庆”。“灵贶王”就是后羿。
两碑均为清同治十二年九月立石,只是碑首、碑身雕刻的图案有所不同。西碑碑首底边为老子训教图、书画图和几何图案。碑身周边为游龙祥云图、四季花卉和几何图纹。而东碑碑首边除老子训教图、几何图纹外,还有琴棋书画。碑身周边图案与西碑无异。两通石碑线条流畅、精细,碑背面均刻着昔日各村、社、字号、个人捐来的银两花名。从雕刻工艺来看,完全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秦振祥说,高平的灵贶王庙就坐落在翠屏山之巅。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庙被毁,现仅存殿宇基石等遗址。后来,为保护《重修灵贶宫碑记》,村里人就将这块石碑移到了二仙宫保存。
虽然两通石碑分属两座神庙,如今放置一处,却反倒成为二仙宫一景。
集资修缮
中坪村有100多户300多口人,与南村等6村相邻。从历史上看,二仙宫就是周边6村庄的祭祀重地。历史上的每次增建或修缮,都是6个村的村民捐款出力。“二仙文化”在晋东南具有广泛的信众,中坪村村民也不例外。在当地流传着美丽的民间故事,可以印证人们浓厚的“二仙情结”。
秦振祥说,翠屏山南麓的山上有处大石窝,四周石块高大陡峭,名叫石蛇壑。相传,古时有条大蛇盘踞在石窝内,常常伤害人畜,附近村民人心惶惶。百姓的遭遇被冲淑、冲惠得知,二仙深恨龙蛇残暴,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正当龙蛇展身挺腰准备袭击村民时,二仙突至,施展神术,将龙蛇断为三截:头部甩到陵川县的龙王头村;身部飞到陵川县的申(身)庄村;尾部落到高平北诗镇的龙尾村。
为感谢二仙除害,村民就将石蛇壑北边取名二仙岭,并在岭上修二仙宫。自古以来,北诗镇下辖的南村、中坪、化壁、长畛、东岭、南村共六村村民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初七,都会携带供品前往祀之,以表示对二仙的敬意。
在二仙宫正殿东西两端,各有精雕细刻的石狮一只,东边公狮一只脚踩绣球;西边母狮脚踩小狮。秦振祥说,有人推测,这对石狮雕刻于唐代。
眼前这对石狮为砂石岩,让人疑惑的是,狮身竟然被染成绿色,打卷儿的发髻也成为深绿色,与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有几分相似。站在远处观瞧,好像是一对“琉璃狮”。
记者的疑惑,勾起了秦振翔的回忆:“二仙宫曾一度蒿草丛生,能保存到今天,全凭了村里一群‘护宝人’。”上世纪80年代,二仙宫经历“文革”毁坏,几近坍塌。1993年春节刚过,当地40多位老人自发组成“翠屏山真泽二仙宫维修募捐委员会”,跑遍周围乡村,筹集资金20万元。从1993年到2001年,老人们收集二仙宫原有的旧砖旧瓦旧文物1000余件,栽植树木2000余株,靠募捐来的钱款,对二仙宫正殿、偏殿等47间房屋进行修缮,使历史遗迹得到恢复。“当年之举,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都是自发而为。”秦振翔说,老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那对石狮用各种颜色的涂料进行了彩绘。“由于没有修旧如旧,后来文物部门在对老人们的义举表示赞赏的同时,还对此提出善意的提醒。”
当年维修二仙宫的40多位老人,如今都已去世,“不过,当地老百姓集资20多万重修庙宇的义举,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