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省级文保单位 >> 正文
至臻至美傅氏牌坊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安春华  日期:2014-1-2
    寓忠寓孝幽居寺塔

    灵寿县省级以上文保数目并不多,只有四处,但其中有两处是他处没有、独一无二的宝贝:一是石家庄范围内最古老的塔,一是河北省范围内工艺最好的明代石牌坊。这两处古建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县文保绝对数量的不足,并成为吸引眼球的聚焦点。

    在一个大风吹走雾霾的晴朗天,我从石家庄坐车近三个小时,来到灵寿县寨头乡砂子洞村。在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一圈矮矮的院墙围起一座古老的砖塔,这就是幽居寺塔了。塔形简朴大方,在湛蓝天空的背景下更显挺拔稳重。它呈方锥体,每面宽五米有余,高20多米,共有七级密檐。和正定开元寺塔相类:都是方锥体,都是叠涩出檐(叠涩,即用砖、石或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的砌法),但又有明显不同。最大的不同当属叠涩砌砖的方式——一般砖塔出檐并不改变铺砖的方向,横着铺砖的话,出檐时亦横着向外垒,一层搭一层,而这座塔出檐时砖是斜着铺的:只以方砖的一角向外,加上每层之间错落码放,使檐下的砖远望似层层莲瓣,使古朴稳重甚至有点“严肃”的塔,平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

    它与开元寺塔的另一处不同,当属塔刹。这个塔刹明显更讲究、更大气。它有八瓣蕉叶伸向蓝天,蕉叶之中置须弥座、莲础、仰莲,最上以宝珠收顶。“爱塔传奇”博客博主走访全国三百多处古塔,对幽居寺塔的塔刹赞美有加,据说,唐及以前的古塔都很重视塔刹,往往不厌其“繁”,宋以后逐渐简化。

    这个小村的人们最了解这座塔。住在塔旁边的村民田俊贵,看了几十年塔。今年40岁的村主任袁先生,小时候对它也有记忆。原来,这塔每层檐上都铺着绿色的琉璃瓦,四角装饰有绿色琉璃瑞兽,由于年久失修,琉璃破碎不全,近些年维修时都去掉了。原来,各层檐之间的塔体外壁都绘着佛教壁画,年深月久,下边几层壁画剥落不清,现在只能看到上边几层的图案;塔顶宝珠原为黑色陶瓷质地,不知何年坏了半块,如今已换,并刷成了和塔体同样颜色。由于琉璃瓦和陶瓷宝珠的存在,袁师傅认为,过去的塔“有一种像宫殿的感觉”。

    现在,这座刚刚修过的塔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的验收。由于尚未交工,我们无法进入院内。据袁先生回忆,塔只在正南面开一圆拱门,门框是用整块石材雕成,那石质黑色,有暗纹,类玉石。县文物所提供的资料说,门框及门楣上满刻莲花化生童子、云龙、金翅鸟及忍冬纹饰,周饰波斯纹。如今,这雕花门框,连同寺里的两通北齐石碑、21尊石佛像及一座石经幢,为安全起见已转移到省文物保护中心。加上寺里其他建筑解放前已毁,如今幽居寺只剩一座孤塔、两通元碑。

    今天的砂子洞村只有700多人,很难想象在1400多年前的北齐,这座塔下曾有僧舍200多间,有行僧2000余众居之。深山小村藏大寺,这寺因了两个重要人物而与众不同。其一是僧檦(音“表”)。此人为北齐定州定国寺禅师,当他有一天行走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地方时,“一见而不归,暂游而忘返”,他看中了这里“山处闲虚,林幽爽旷”,“乃施净财,云为禅室”。幽静意味着偏僻,僧檦在深山中创业,其艰辛可想而知:“交藤代幄,悬葛当帷。凿石开涂,披榛置径。因山结宇,无劳一匮之勤;即水萦池,非求百姓之力。”僧檦“采椽茅屋,藜羹粟饭,七益不受,三净不食”,赢得了人们“是真苦行,是实头陀”的赞美。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借助僧檦及其追随者的双手,化出“居之幽,登之灵”的幽居寺。

    僧檦之后,一位更重要的人物来到幽居寺,他是北齐的皇亲国戚、赵郡王高睿。高睿的父亲高琛,是北齐实际创建者高欢之弟。高琛在《北齐书》中留下的都是优良事迹,但却死于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乱高祖后庭。”高祖即高欢。淫乱哥哥后宫的结果是“高祖责罚之,因杖而毙,时年二十三”。有人说这是一件无法说清的事,因为高琛死后待遇并不低,有谥号,还配飨高祖庙庭。历史的本来面目难以还原了,只说这高睿,小小年纪没了父亲,幸而伯父高欢待他极好,将他收养在宫中,待如亲生儿子。遗憾的是离开了生母,高睿长到四岁还不知生母是谁。一个偶然机会得知身世,求伯父让他与生母一见。高祖命其生母元夫人到宫里,“睿前跪拜,因抱头大哭。高祖甚以悲伤,语平秦王曰:‘此儿天生至孝,我儿子无有及者’。”

    高睿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十岁母亲去世时,高睿哭得几乎闭过气去,三天没喝一口水。他守孝尽礼,依佛法长斋,以至于骨瘦如柴,要靠手杖才能站立。高祖命人日夜劝导,为了让他吃饭,敕令左右不给他进水,但高睿还是不肯吃饭,以至于高祖吃饭时一定把他叫来坐在同一张桌上。伯父如此愍惜,自然,伯父死时,高睿亦是哭得吐了血。直到成人将娶妻时,高睿还面有戚容。堂兄高澄不解:我为你娶的女子“门阀甚高,汝何所嫌而精神不乐”?高睿回答:“自从我成了孤儿,常羡慕别人有父有母,到了结婚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话还没说完,又情不自禁哭了起来。高澄为之悯默。

    高睿为官为将,政绩昭然,史书有记,不需多说。只说他的信仰。北齐诸帝多崇信佛教,作为皇室子弟的高睿也不例外,更何况他除了信仰,还有能力。北齐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高睿主持修建的幽居寺塔业已动工,虔诚敬造的三尊佛像在这年的闰8月15日完工。

    没有高睿,幽居寺就没有后来的规模。除了扩建寺院,他“更兴灵塔,光光流曜,比秋月之华;蓬蓬茂出,如白云之举”。清朝《灵寿县志》记载:“北齐赵郡王高睿历选太行胜概,得朱山之阳,建祁林寺,置僧舍二百余间,择行僧二千余众居之。齐亡,寺亦荒废。继盛于元之大德间。今殿宇规制虽无当日之盛,而奇峰四列,林谷幽丽,山灵固自无损焉。”幽居寺在清代称为祁林寺。何时名为幽居?无从考证,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名字里蕴含的诗意。

    高睿增建佛塔,不是为了安葬舍利,而是为了放置三尊佛像。三尊像大小相近,高者1.45米,低者1.3米。中间的释迦像是高睿为死去的伯父高欢和堂兄高澄敬造,左边的无量寿佛是为父亲高琛和母亲元氏敬造,右边的阿閦佛是高睿“自为己身并妃郑及一切有形之类”敬造。在这里,高睿表达了一片孝心:不论是根本没有记忆的生父、没有抚养过自己的生母,还是相当于养父的伯父、为自己娶妻的堂兄,他一律怀有感恩之心。1400多年后,路过这里的人们,是否知道当年那个人的衷心?

    高睿留下一座塔,也留下了一个谜——关于塔的年代。升级为“国保”时,公布年代为唐,很多人从建筑风格作此推断,县文物所也说此塔唐代重修过,但是表面维修还是完全重建,他们也无法判断。北齐与唐,中间虽隔着一个隋,时间上仅隔几十年而已,一座皇室精心参与建造的佛塔,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推倒重修?况且还找不到唐朝重修过的文献或实物记载。所以,这座塔到底是北齐的还是唐朝的,学界仍在争论。如果是北齐的,那么在高型砖石古塔中,它将不仅是石家庄、亦是河北省最老的了。

    令人震撼的傅氏牌坊

    从砂子洞村返回有“凤凰城”之称的灵寿老县城,县文物所小张带我去看另一处国保:傅氏石牌坊。它矗立在县城北关。下车走到牌坊跟前,我的感受只化为一个词:震撼!强烈建议路过灵寿县城的人都来看看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对它的期望。

    高大。地面以上足有12米多,据当地老人讲,原来还高,达五丈,约合16米有余,现在地面淤了至少两米多的黄土。

    立体。“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结构”,偌大的石块刻出了斗拱,刻出了飞檐,而且还是三重檐,其立体感当然是无与伦比的。

    豪华。要说牌坊的梁、枋、脊等处布满雕刻是常见的,这座牌坊却连四根柱子的柱面也刻满了祥云,这就不常见了。整座牌坊几乎没有不雕的石面,而且运用了浮雕工艺。凡云、日、凤、鹤、麟、蟒、犀、豸之属,无不“玲嵌细透,入石肤者三寸许”。四根石柱两侧又有双重夹柱石,“狮蹲其上者八,喜、搏、怒、攫,望如动跃。狮母皆乳子,子不得以数计,顾、抱、负、赘,意态各相得也”。无怪乎灵寿摄影发烧友张国昌说,每次到牌楼跟前都觉得看不够!

    这“宏整坚丽”的“灵邑巨观”,是崇祯皇帝为表彰当朝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的功绩,赐其祖孙三代“三世如其官”而敕建的。牌坊中间题字“三世中枢”,此四字刚劲挺拔,但无落款,据说是傅永淳好友、灵寿隐逸之士朱仲福所写。“三世中枢”的下层枋板上刻着“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训,淑人张氏、胡氏,傅承问,淑人赵氏,康氏;诰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铤,淑人李氏;吏部尚书、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

    仔细读那一长串“诰赠”名单就会发现,为何表彰祖孙三代,却出现了四个男人的名字(傅承训、傅承问、傅铤、傅永淳)?原来,因弟弟傅承问无子,傅承训将次子傅铤过继给他,作为傅铤之子的傅永淳,就有了祖父母和生祖父母之分。敕建牌楼时,永淳上疏请将本身之赠转给其生祖,得批准,故而出现四个人名。

    另一处耐琢磨的地方是“三世中枢”上边竖嵌的四个字是什么?肉眼很难看清,有的资料记为“皇恩龙赐”,读来似乎不通。灵寿人尹云、曹庆琳、吴永民考证,实为“皇恩宠锡”四个字,“锡”,兼有“命”和“赐”的双重含义,代表皇命敕建,因此,也就解开了人们关于牌楼上没有“敕建”字样的疑问。

    最惹争议的是牌楼上雕的“龙”和凤,很多人质疑:凤在上、龙在下,这不有违封建礼制吗?尹云等三位老人发现傅氏祖传族谱《傅氏家乘》中记载此牌坊图案,有蟒而无龙,因此,那“云龙”图案应为“云中双蟒”,再说牌坊有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宗邝一、灵寿知县曹良植等人监造,其名称、规制、图案等应该不会有违礼制,更不会有“凤上龙下”之误。

    末世的雄心与悲壮

    说完了石牌坊,我们该说说傅永淳这个人了。《明史》中并没有他的传,崇祯帝的本纪中亦没有提到他,我只在《明史》黄道周等人的传中查到他一点文字:“帝以傅永淳为吏部尚书,廷秀言淳庸才,不当任统钧。甫四月,永淳果败。道周逮下狱,廷秀抗疏救之。”傅永淳因何事而败?没有详说。维基百科所列明朝吏部尚书名单显示,傅永淳只做了四个月吏部尚书就被罢免。

    详细的传记出现在清版《灵寿县志》中。傅永淳(1586-1667),生有奇质,读书一览不忘。天启壬戍(1622年)举进士,到湖广房县任知县。房县西南通蜀,多盗贼,永淳“择愿谨富民,伪与贼往来,悉其人与地,突掩捕之。有巨贼称通天王,聚洪砰山中,淳率数骑入贼穴,谕以祸福,贼感其诚,解甲降”。房县读书人生活条件差,永淳主持修建书院四区,“择俊秀处其中,日与说经”,还大兴水利,灌田数万亩。任职五年,因回家守丧而离任,房县士民送到汉水边上,“创生祠祀之”。

    崇祯辛未(1631年),傅永淳被提拔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壬申(1632年)奉命经略边务。他“相地之险易,增损戍,简兵饷,核军籍,边务堕废者悉治之。”明末三党(东林党、宦党、浙党)分立,拉帮结派,永淳屡次弹劾,遭三党共同怨恨。值秦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形势如火如荼,三党于是群举永淳巡按陕西。永淳单车入秦,“贼数万围之,淳率士民坚守,相持七十余日,以计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夺回妇女、牲口等悉还其家。贼走入终南山”。

    傅永淳一生中比较突出的一件事是弹劾陈奇瑜,《畿辅通志》记载此举“人咸为之咋舌”。陈奇瑜这人得崇祯信赖,赐尚方宝剑,督兵三十万,专门对付起义军。但他接受了起义军的假投降,失去了剿灭的最佳时机。本来,起义军在官兵围追下败走,渡栈道入汉中,受困于车箱峡,又赶上汉中下雨两个月,弓弩懈、刀枪锈、马蹄穿、衣甲坏,傅永淳说:“扑灭之功在今日矣。”陈奇瑜却说:“等雨过天晴,贼出栈了再打。”永淳说:“雨晴出栈,尚可剿乎?”奇瑜不听。起义军于是私下里贿赂陈奇瑜左右,请求招抚,陈奇瑜本来怯战,答应了。傅永淳说:“贼数十万众,即就抚,何以安插?且未经大创,能保革心耶?此机一失,天下事将不可为!”力主剿。但他的上疏没被采纳。“贼乃从容出栈道,与官兵欢饮数日,忽鼓噪而西,破凤陇汧阳诸郡县,遂不可制。永淳痛哭,拜疏劾之。崇祯震怒,诏逮奇瑜。”

    当时,如何对付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是崇祯最头疼的事。他曾向傅永淳问策,傅永淳对曰:“盗之不靖,皆由督抚之权轻,而监视内臣纵兵日肆,功罪不明。及贼偶一过,而兵将继之,搜掠更甚,兵将利于有贼,而不利于无贼。本以剿贼,而实以益贼,惟尽去监视内臣,专责督抚,以贼之有无为功过,勿听其以出境为功,去邻为壑。而将领罪著者,即致之法,不必关会兵部。”崇祯点头称是,撤了各镇的内监。

    但此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大厦将倾,风雨满楼。傅永淳官至吏部尚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石牌坊开始建造,第二年落成。此时,距明朝灭亡只有三年多。这几年前后,我们看看灵寿乃至全国正在发生什么事:崇祯十一年,清军越长城内犯,血洗灵寿、鹿泉,灵寿军民死伤无数,房屋多被烧毁,史称“戊寅邑难”。崇祯十四年,灵寿田园绝收,民不聊生,“斗米千钱,人相食”。不仅灵寿,两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都出现了蝗旱大灾、人相食的惨剧。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了河南,清军打到了锦州,崇祯皇帝忙着求雨、赈灾、停止刑狱、减免赋税,并一个接一个逮捕、斩首那些“误”了他的大臣,痛心之余还下“罪己诏”,但都为时晚矣。

    而明王朝的官员们还在内斗、内耗。傅永淳的离任应与此有关。清代《灵寿县志》记载,傅永淳因拒收贿赂,得罪了礼部主事吴昌时。正好大学士薛国观被人中伤,下府部议罪。吴昌时就使人暗中指责傅永淳,说他私下受薛国观的托人说情,想为其从轻议罪。实际上大官家里都有门薄,宾客往来都有记录。崇祯为弄清此事,深更半夜派守卫到傅永淳家,“取门薄亲览之,无两人名。且上素知淳,遂释不问”。明史其他人传记中提到的“永淳果败”,或指此事。而县志上的说法是:“淳引疾乞归,疏数上乃允。”甲申(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淳北向痛哭,携家浮海岛。大清定天下,淳自海上归,陛见,辞归山中。康熙丁未(1667年)卒于家,年八十二岁。生平无声色之好,自奉俭素,老益喜诵读。”

    能够老来居家诵读,这样的治世多么怡人,但之前的乱世又是多么悲催!一个人的功劳挽救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朝代,但一座牌坊却凝结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故事。
编辑:菩提树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南川小洋楼 重庆南川区一幢漂亮精美的小洋楼矗立在高速公路旁边,长期以来,..
文闪河绕坑口村流淌而过 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一个戏台的离合悲..
郭峪城堡内的“豫楼” 府君庙 郭壁村 湘峪城堡 山西历史悠久,..
千年古村走马塘位于宁波以南,鄞州区茅山,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