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僧人的修行洞](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304/2013427161647285.jpg)
古代僧人的修行洞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304/201342716172321.jpg)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月氏族就在这儿放牧,汉初匈奴破月氏,又为昆邪王所辖,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陷于吐蕃,至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义潮收复河西诸州,历时97年。宋景德年间(公元1007年)又被西夏所据,在此置永州,达二百年。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西夏,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赐永昌府,至元十五年,永昌城又为元代永昌路的治所。
正因为永昌曾为多民族先后管辖,反映在钟鼓楼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第二天早晨6时30分以后,记者再次来到永昌钟鼓楼。阳光铺排在它的砖墙、檐瓦上显得温暖平和。钟鼓楼就像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安详地“注视”着路口三三两两的行人,在它上方不停起降的鸽群和近距离观察它的我们……
永昌钟鼓楼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楼台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
欣赏古典建筑,悬挂其上的匾额、楹联所体现的辞句文采、书法功力必不可少。
永昌钟鼓楼上每面挂匾三块,四面共书十二面挂匾,均是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赞美永昌之词。匾文为:“金阕迎恩”(东下)“民淳俗美”(东中)“丽日摩云”(东上);“云锦天香”(南下)“奎壁联辉”(南中)“文运天开”(南上)“玉关通道”(西下)“怀柔西域”(西中)“中天一柱”(西上);“威宣沙漠”(北下)“保障金川”(北中)“声闻四达”(北上)。其中的“民淳俗美”、“中天一柱”、“声闻四达”,最能反映永昌的特点。楼门上的对联也是豪气逼人:“暮鼓晨钟河西前秦曲,东来西往丝路第一楼”。
台基拱门上书家也没有放过,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
多重建筑风格的交汇,让人想到音乐中的复调与和弦
在钟鼓楼的一层楼台上我们看到外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登临,我们似乎也再次听到了震人发聩的晨钟暮鼓。永昌钟鼓楼也叫“声教楼”,正是由此而来,永昌县志说:“晨夕考钟伐鼓,以振文教,故曰声教”。
2006年,永昌钟鼓楼荣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学者对它自然有专业的解读。从艺术造型上看,永昌钟鼓楼有着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
从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不同;我们所看到的永昌钟鼓楼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宝顶,这在国风的古建筑中尚无先例。永昌钟鼓楼也照顾了民间的审美趣味,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突出了五行之说;永昌钟鼓楼对宋代和同期的西夏建筑风格也有所涉猎,比如说它的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版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风格。
永昌钟鼓楼不仅汲取了我国历代建筑风格之精华,居然还掺杂了点滴西方古建筑风格和花纹。有人考证说,一楼外的直彩枋下面的十六个大垫墩上刻着葵花和海水,俗叫海水朝阳,象征着太阳和大海,这可是来自古罗马建筑上的花纹图案……
多重建筑风格的交汇,让人想到音乐中的复调与和弦
永昌钟鼓楼能保存至今殊为不易,早在顺治和乾隆年间,它就被多次维修,此后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1927年的古浪大地震,它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2002年。来看看维修永昌住鼓楼时施工人员所用料清单: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
历代人们的细心呵护,这才保存了这座无比巍峨,号称“中天一柱”的永昌钟鼓楼。
推荐阅读:
远去的战鼓——桃渚古城
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
北京孚王府
张家口怀来鸡鸣驿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