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来堂内景
这个门楼是追来堂最大的特色
杨氏开基九峰,比王守仁在九峰建立平和县治,还早了很多年。
在平和九峰镇区的城西,追来堂在泮池边屹立如山。清风拂过,泮池荡起了阵阵涟漪,水中的追来堂宗祠的牌坊式门楼波光潋滟,片刻后又清晰映在水面。村中长者称,追来堂所在地是“美女献花”地形,而九峰镇的地形则是“醉翁倒地”,二者合称“醉翁抱美女”。
1518年,王守仁在九峰建立平和县治,当时居住于此的杨氏已传五世。其开基祖居住的祖宅“福山居”,在明嘉靖年间被后人改为祠堂“福山祠”,至清雍正六年,宗祠扩建成现有建筑规模,才定名为“追来堂”。被誉为泰国中医药界泰斗的华侨杨锦忠,就是杨氏后人。
【宗族名士】泮池碧水映门楼 彩瓷丽色如新制
追来堂坐北朝南,为三进悬山顶式建筑。建筑飞檐翘角,装饰华丽,石木构件雕刻细腻,格局完整,气势恢宏。半月形的泮池和门楼之间隔着一片祠埕,门楼完整倒映在泮池,犹如“美人照镜”让人啧啧称奇。对族谱颇有研究的当地村民杨恭括介绍,本地祠堂与他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座牌坊式门楼,他处少见门楼高于正堂的祠堂。
追来堂门楼为仿牌坊式结构,外立面呈一字形,通面阔9.17米;上下三楼,通高6.79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青砖砌墙,成寿字图纹或方格状,上制透雕石花窗和石栅栏窗,门前有集人物、动物、花草浮雕于一身的抱鼓石一对。门楣上书写“杨氏宗祠”,两侧各镶嵌乾隆年间的“龙凤呈祥”景德镇彩瓷一幅。
杨恭括称,上世纪80年代,彩瓷雕被人盗走,出关时被深圳海关拦下,几经追查,确定为追来堂所有,这才失而复得。“很多人看了,都不相信这是清朝景德镇彩色瓷砖。”虽经200多年历史,彩色瓷砖依旧保持鲜艳色泽。门楼上除了“龙凤呈祥”外,还有“鱼跃龙门”、“出水荷花”、“十二仙人”景德镇浮雕彩瓷装饰,极显华丽。
杨恭括介绍,门楼上的彩色瓷砖都是景德镇的窑工按照定制的尺寸烧制而成。穿过门楼,进入天院,拾阶而上则到下堂,上、下两堂与侧边廊围合天井组成合院式建筑。
【派系繁衍】海峡两岸传一姓 九峰杨氏葬台北
如今,追来堂的杨氏后裔,已繁衍至海峡两岸,包括如今的福建、台湾、广东三地。
杨恭括介绍,明朝洪武年间,平和九峰杨厝坪开基始祖杨世熙,随祖父及父亲从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杨家坊入漳迁到南靖县(时南靖县含今平和县全境),后定九峰镇杨厝坪,宅称“福山居”。明嘉靖年间,杨厝坪杨氏后裔以祖宅为地始建杨氏宗祠,初名“福山祠”。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裔孙杨天若主持,将宗祠扩建成现有建筑规模,定名为“追来堂”。乾隆七年(1742年),增高改建宗祠门楼成现存状况。现在追来堂是平和九峰镇、长乐乡、崎岭乡,云霄县下河乡,广东省潮阳县、饶平县及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屏东、云林、台南等地杨氏后裔共有的大宗祠堂。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九峰杨氏开始往台湾迁徙移民。据《平和弘农杨氏族谱》记载,杨厝坪杨氏支系的第十三世祖杨国策,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携妻东渡到台湾淡水厅芝兰堡双溪庄(今台北市士林区故宫博物院一带)定居,乾隆十八年(1753年)返乡后再携弟妇林氏赴台,又传下台北士林区的杨家伦房系。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山上,还集中保留着杨国策派下的祖茔数座,墓碑额首均书“和邑”,表明其祖地来自福建省的平和县九峰镇,成为九峰杨氏后裔迁台的有力佐证。
据载,九峰追来堂的杨氏后裔衍派到台湾的有数万人口,改革开放后,台湾的杨氏宗亲纷纷回乡谒祖。
推荐阅读:
诏安沈氏宗祠 沈耀初的故里情
中国十大私家古典园林
扬州朱自清旧居
许昌王棽林故居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