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位于滁州市城西1里的丰山北麓,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始建。据《丰乐亭记》载,是年夏欧阳修饮茶,觉水味甘甜,异于往日。因问待从,知水取于幽谷一泉。欧阳修亲至泉旁察看,“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嗡然而仰出。”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由于这年滁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欧阳修将此亭命名为“丰乐亭”。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修此亭时,内壁南北面镶有滁州判官尹梦壁作《滁州十二景》石碑刻6块(高1.16米,宽0.46米)。亭外南侧立有相传为唐吴道子画的观世音菩萨石刻像和欧阳修撰文、苏轼手书的《丰乐亭记》碑刻各1块。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滁州时,亭遭损坏。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薛时雨重修此亭,并立《重修丰乐亭记》碑刻。
过亭第二进为保丰堂,同年所建,5间瓦房砖木结构,几经毁而修复。1963年又仿原样重建。堂前古柏1株,传说为欧阳修所植。
出堂过院即至危楼,为第三进。原建上下3间,青砖小瓦结构,欧阳修曾立王禹偁(字元之,曾为滁州郡守,有政声。石刻像于壁内,并作《书王元之画像侧》一诗,以示尊贤之意。宋元祐九年“危楼”改为“九贤祠”,为祭祀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李德裕、李长夫、李公重、韩思复和宋代滁州郡守王禹偁、欧阳修、张方平及曾巩等9人之所。此楼毁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道光时(1821~1850年)滁州郡守李艺圃曾予修葺,并在“九贤祠”左又建一座“四贤祠”,祭祀明代滁州太仆卿李一鹏、高倬、寺丞王聚奎和都察院左剑都御史金光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滁州知州熊祖贻重修时将危楼改为平房。原危楼前左为“棠舍”、右为“芥舟”,各是3间小瓦平房,为僧侣坐禅的地方。“芥舟”之南是和尚禅房和厨房。
在“保丰堂南”,原有“王阳明祠”,明代建筑,光绪时毁。在“王阳明祠”南山坡上,有“三皇古殿”和“天宇寺”遗址。再东南有“柏子潭”1处,占地约1亩。始建于明,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旨建祠,改封为“柏子龙潭”,洪武十六年竣工。潭周为楼,极其壮观,有御制碑记。再上为“五龙君祠”。现在原址仅存摩崖石刻,除一块面积为1.20ⅹ0.95米的汉、满两种文字同刻的“与民同乐”石刻外,尚有湖北京山马乾元的诗刻,全文是:“胜地控丰岭,苍苍烟树林。泉井人自汲,市近谷偏深。石作三春秀,云生雨岫险,风流人已远,同乐到于今。”在庭院东南山坡上,原分布有欧阳修建的“醒心亭”、“大观亭”、“来远亭”、“金声亭”和“壮怀亭”,今皆毁为遗址。
“幽谷”在丰乐亭大门外,谷内古树矗立。欧阳修曾说:“日与滁人仰面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幽谷东南的“丰乐亭”,即当年“疏泉凿石辟建亭”的“泉”,宋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刺史陈知新重修丰乐亭时,改名为“紫薇泉”。明代里人元珩为泉题书并立碑于泉侧。目前,“紫薇泉”尚属完好,原碑刻却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在“丰乐亭”院内仅存“丰乐亭”、“保丰堂”、“棠舍”、“芥舟”和危楼等屋。
1956年,丰乐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将原在钟鸣寺内的大铜钟(名“幽明钟”),移至前院。幽明钟系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滁州刺史刘琪督造,钟重4500斤,高7尺,顶有钮,造型为“二龙戏珠”。下口为24个荷花瓣,直径1.2米,钟壁铸有滁州清流、全椒官名表,“文化大革命”中丰乐亭内所有碑刻、字画均遭破坏,这一巨大铜钟也被人用氧焊机分割成块,然后熔化。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丰乐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福建莆田十八丛林之重兴寺
福建莆田兴角祖宫
山西孝义临黄塔
“居山镇海”宋代妈祖宫隐匿深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