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平古村是以‘七星伴月’为核心理念的建筑群落,相传,这与一个古老美丽的牛郎与织女传说有关,后来,寺平村的先辈们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在七星的方位分别建造了七座雄伟的殿堂,分别是“其顺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百顺堂”“安乐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建筑保存完整,古宅精细的砖雕艺术堪称是华夏一绝……”身旁的导游骄傲地向游人介绍着古村。
长弄蜿蜒,巷子流水,光滑的青石板,幽深的巷弄曲折狭窄,两侧高高的墙壁使小巷更加清静悠长了。层层叠叠,弄子与房间、厅堂交错,恍若迷宫。然而,往右一拐,拾级而上,不经意便迎上恢弘气派的“崇厚堂”了。我不禁诧异于先人高超的建筑层次艺术。
抬头细看,代表着“幸福”的崇厚堂,古宅门面宏伟气派,用大青石砌成或方或三角形的青砖,缝痕紧密。门楣上刻着精美的砖雕——“九狮抢球”,夺人眼球,九个狮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气势非凡。往上是雕刻着各种图案的门墙,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片段插图……图案精美,生动。正大门的基石下,凿刻着八仙的随身之物,我想应是寄予着主人“八仙过海,八仙来贺”之意吧。如此气派的门楼,可想当年主人家的显赫声势。跨过高高的门槛,往厅堂里走。厅堂又分前厅后堂,两边是厢房,结构复杂,俨然一座小宫城。两个大水缸摆放于天井两边,缸里水草盎然勃勃,可见主人的雅兴。天井上方的阳光投下来,一束光刚好打在水上面。恍惚间,我似乎看见穿梭在天井厅堂的匆忙人群,奶娘坐在角落哄孩子,丫头在天井晾晒衣服,鸿儒往来喁喁交谈。
银娘倩影依稀存
走出“崇厚堂”,踩着参差不齐的青石板,摸着斑迹驳驳的砖墙,我如这路面上探出脑袋尚未睡醒的青苔,躲在潮湿阴暗的一隅,温存着梦境中的悠悠历史,朦胧中,不经意间翻开了历史往事的扉页,一一领略品味古村昔日繁华景象和古村先辈们的智慧:寓“九九归一”“步步高升”之意的“立本堂”;巧妙地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在一起的“百顺堂”;余味悠长的“崇德堂”;藏着美丽银娘身影的“五间花轩”……
最引人遐想的是五间花轩旁的一口古井,流淌了几百年的井水依然清冽甘甜。村里的老人告诉我,银娘待字闺中时,常到井边弄装梳洗,直到被皇上选入宫中。而银娘用此井水沐浴变得美丽动人被选入皇宫封为“淑妃”的传奇故事更是令人向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井水已隐于够不着的井底,往下看,如一轮清亮的明月。然而银娘的故事却随着流淌不息的井水,在寺平村代代流传:月色如水,洒落在五间花轩,倒影在井水中。美丽的银娘,轻移莲步,长裙摇曳,移至井边上,凝眸对月,诉说少女愁思。
古村“睡醒”了
遐思之余,在一处小院,忽遇在太阳底下坐着聊天的一群游人,神态安详的三五个老人,没有门牙的嘴乐呵呵的,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脸上的皱纹如一朵秋日绽放的菊花;年轻人则在边上围着桌子悠闲地喝茶;三三两两的小孩围着大人笑着跑着。古老安静的村子,顿时活跃了起来。
原来,这里是一处农家乐。常有城里的人到这休闲娱乐。一位游人告诉我,寺平村古老的砖瓦厅堂及悦耳的山涧鸟鸣可以消除都市的疲劳,不沾城市气息的农家菜不仅健康,还带给他们对儿时无限的美好回忆。除了农家乐,村民利用古村现有资源搞起了乡村旅游建设,每年,美丽的古村吸引着全国多地的游客前来旅游,甚至还有国外的游人慕名而来。农家乐,乡村旅游给古老的村庄注入了现代化气息,古村也“活”起来了。村民也因此受惠,日子一天天殷实起来,老人们闲来无事,叙叙家常,唠唠嗑,参加村文艺队排练演出,好不悠闲自在。古村“睡醒”了,古村不“古”,古村新貌,是如今的寺平村最生动的写照。
走完寺平古村,回到村口。回首再看古村,一缕袅袅炊烟从一座古宅中升起,院落里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行归家的农人,牵一抹晚霞,踏过石径,穿过石子路,走进一座座院落之中……
推荐阅读:
古韵楠溪 流光溢彩
中国传统村落龙南县关西村
官浦垟 穿越时空的传统村落
中山古镇藏身重庆的自然风景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