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的昙华林
武汉三镇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便是昙华林、老租界和显正街,它们或以古雅醇厚而著称,或以异域风情而惊艳,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江城版图中,成为一幅幅厚重的城市人文图画,其中昙华林正是武汉历史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老街区,中国近代教育在这里发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在这里诞生;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在抗战时期,这里更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但建国后的大改造,偏偏遗忘了昙华林,于是老城深处的这条老街,才得以保留了大体的模样。但同时也由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鲜为人知,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使它不断遭到破坏。昙华林最早的发现者公认是武汉市民俗专家刘谦定,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以及市民发出呼声,提议抢救、保护、合理开发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武昌区政协举行专题座谈会,呼吁抢救性保护昙华林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2010年武汉市长李宪生对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进行调研,要从整体上加强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规划,将昙华林历史文化板块和首义文化板块、革命文化板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小编将带您一起去探访昙华林的前世今生。
沧桑古巷中的武汉近代史
昙华林古街图
昙华林,武昌旧城一个汇聚了历史所有沧桑的地方,单是这个名字,就可以窥见光阴留下的烙痕。从名词解释上来看,昙华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花,因古时花、华相通,故名。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