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以广州陈家祠为设计蓝本,是陈氏族人的骄傲
当年修建大宗祠得到了海外富裕宗亲的大力支持
沙滘位于顺德乐从镇南端,沙溪涌畔,南下的325国道从其东侧穿过。沙滘村由东南西北四个村组成,沙滘南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让沙滘南村走进人们视线的标志则是著名的古建筑群牧伯里以及气势恢宏的陈氏大宗祠,几经迁徙的陈姓是这里的大姓,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近千年。
名片
沙滘南村位于古乐从圩南面,顺德水道北部,沙溪涌和乐从涌在这里交汇,水道相连,绿树成荫,325国道从东边穿过。沙滘南村以南村(古称隔海)为中心,加上新地、大闸几个村落形成,主要居民为陈氏后人,新地和大闸则以何姓人士居多。
除了以打鱼为生的“水上人家”何氏家族,陈姓是这里的大姓,种桑养蚕,开荒种地度过了近千年的时光,与很多水乡房屋依水而建不同,陈家族人的房屋遵循着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
始末:陈氏族人辗转多年抵达南村
沙滘南村以南村为中心,南村古时候其实叫做“隔海”,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大约有海之隔壁的意思,也就是说从隔海乘船出远门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水路发达的隔海也造就了当地特殊的生活方式。据当地老人介绍,隔海人出门不说里程,而是谈有多少天水程,到达某个地方不会说到站,而是说“到埠”。
隔海以陈姓为主,据沙滘居委会有关负责人冯海棉介绍,沙滘陈氏是南宋时民族大迁徙中的一支,先由珠玑巷迁至大沥水头,随后南迁至南海丹灶,最后再由丹灶迁到现在的南村(隔海),并定居下来。也有说之后又有一支从东莞麻涌迁来的陈姓族人与之合并,形成了现在的陈氏大家族。
无论怎样,陈家到隔海后被这里优美的景致所吸引,定居建造了著名的古建筑群落牧伯里,牧伯里究竟为何得名?至今也是有争论的,在乐从著名作家、乐从志编著饶树荣所写的书中曾提到,一种说法是乐从沙滘陈氏九世祖闲侣公,儿孙长大成人后,仍坚持劳动,晚年主要放牧牛羊,因此人称“牧伯”,后来其在今天的沙滘南村建房屋,要求必须排顺序建,后人为纪念故称该地民居为“牧伯里”。当地人则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当地老人陈宗廉介绍,牧伯是古时对州郡一级长官的尊称,明清时期陈家有人在广西当“牧伯”,后来其两个儿子在沙滘南村开枝散叶,为了纪念,称之为“牧伯里”。“现在村里还有牧伯祠堂”,陈宗廉说。
沿沙滘大道向前行,过沙滘桥后沿河向西,穿过嘈杂的农贸市场,从一条较狭窄的道路进去,不远处就是一个池塘。池塘的边上就是牧伯里了,整齐划一的古建筑安静地伫立在池塘前,站在牧伯里的镬耳屋前,时光仿佛回到百年前。
祖训不减祖宗田不鬻祖居地
牧伯里有17条巷道,每条巷道都纵向笔直穿过,每个巷子里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造就了牧伯里独特的建筑格局。在牧伯里1巷,看到的是典型的中国式镬耳屋,其建筑风格与三水大旗头等古村落如出一辙,高耸的山墙有利于阻止火灾入侵,并有引风入室,清凉的作用。
走过几条街巷,引入眼帘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青砖修建的镬耳屋多了一些砖雕、壁画,更具西洋风味,例如砖雕中出现了拱形窗,壁画中也出现了伊斯兰风格的绘画图案,这种中西结合的建筑细节,在开平碉楼中可以经常看到。在牧伯里14巷,更是出现了一幢看上去像小洋楼的建筑,地基以“红石”建成,墙体材料是传统的青砖。记者了解到,这种被村民称为“红石”的建筑材料多来自于粤北山区,是一种火山形成的花岗岩,是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如此修建的“小洋楼”洋气很多,也是家族显赫的标志。小洋楼分为上下两层,楼顶不是传统的瓦片结构,而是平顶,这在旧时建筑中比较少见的。有意思的是,陈氏大宗祠修葺工程负责人陈致诚介绍说,这幢小洋楼与旁边的镬耳屋是同一户人家建造的,这在审美上需要有多大的创新精神啊。
可以说,在牧伯里,看到了中式、西洋式、伊斯兰等多种建筑风格,那么这些建筑风格是怎样在这个岭南水乡形成的呢?
说起广东的侨乡,人们首先想起均安和台山,其实水路交通发达的沙滘在当时也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据沙滘村志记载,隔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路贸易发达的地方,种桑养蚕也曾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但是隔海并不是一直都是富有的,以前隔海的居民也比较贫穷,但顺德人穷则思变的精神使一些年轻人开始了闯南洋的经历。在海外多年打拼后,一些人衣锦还乡,建起了漂亮的大屋,于是有更多的人开始海外打拼的生活经历。据村志记载,台山和均安的侨民多由香港去往美洲,而沙滘人则多经南洋前往非洲,正因为此,沙滘隔海的古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牧伯里17条巷道前就是一个偌大的池塘,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塘,传统的岭南村落都会有这样一个塘。据村民介绍,以前从牧伯里出来就是码头,叫做南埠头,交通非常方便,门前的河涌就是横贯沙滘的沙溪涌,连接顺德水道、乐从涌直通西江、北江。在沙溪河畔的柳荫中找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不减祖宗田,不鬻(yù,音育,意卖)祖居地”,这是陈氏族人的祖训,陈氏大宗祠修葺工程负责人陈致诚解释说,正是这条陈家祖训,使得牧伯里在过去的百年间不断壮大,如今,牧伯里占地3000多亩,拥有300多户古宅。而且这里的房子没有被买卖,最多都是出租给外人居住而已。
陈氏大宗祠建筑优于广州陈家祠
虽说沙滘拥有大大小小20多间祠堂,但对于陈氏族人来说,陈氏大宗祠在他们心目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说起陈氏大宗祠,就不得不提广州的陈家祠,广州陈家祠原名陈氏书院,完工于1894年。当时沙滘陈氏有一后人名叫陈文蔚,是当时南顺堡36乡的乡长,曾在广州陈氏书院(现陈家祠)读书。当时陈氏大宗祠原址上有一个小的陈氏宗祠,沙滘村也零散分布着一些宗祠,但都不成规模。陈文蔚心想:何不发动族内兄弟修建一座规模大的、向阳的陈氏宗祠呢?他的建议得到了当时一位南洋富商的支持,这位富商名为陈泰,同是沙滘村陈氏后人。陈氏族人在参观了陈家祠后都同意以广州陈氏书院为蓝本,兴建沙滘陈氏大宗祠。据历史记载,沙滘的陈家祠从广州陈家祠完工后的第二年开始建造,即是清朝光绪乙未年(公元1895年)开始修建,到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落成,过程长达6年时间。当时修建宗祠的是满记,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建筑商,沙滘村内众多大宅皆出自其手。
不少当地人说,陈氏大宗祠确实是广州陈家祠的姐妹版,但在建筑工艺上则有很多更加优胜的地方,关键还在于陈氏族人有一种要“比它更好”的想法。
推荐阅读:
广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
湖南初醒的乾州古城
镇远古镇
国内最原始古村落的原生态美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