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清代民居古村落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保存至今的只剩13间。据专家鉴定,该建筑群在研究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6年10月,深水民居古村落被佛山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深水古村落群在历史研究者眼中是一块无可替代的璞玉,然而,由于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条件较差等原因的限制,到深水古民居来的游客少,回头客更少,因此,围绕它发生的许多故事一直鲜为人知。
传闻中的古建筑群
从高明中医院站出发,乘坐506路公交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便可来到明城镇深水村。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道路尽头,是一片带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建筑特色的普通民居。然而,传闻中的清代古建筑群究竟在哪呢?
见到背着相机的记者,村民们都显得很热情。“来看古村落的是吧?得往里走,站在村口是看不见的。”村民李叔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这些年来村里不少人家手上都宽裕很多,于是纷纷盖起了新楼房,渐渐地,古民居群就被新建的民居给包围起来。
整齐划一的布置
穿过村中新建的礼堂,出现三排棋盘状排列的低矮老民居。民居前方一块黑石制成的标志牌显示,这里就是深水清代古民居群。
面朝一湾浅浅的水池,背靠延绵起伏的青山,三排整齐划一的老房子在四周新建房屋的簇拥下静静地伫立着。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青灰色墙体上,照映出奇特的影子。这一刻,眼前的山、水和古建筑和谐共存。
“这些房子全都是按座西北向东南的方向布置,所以看起来特别整齐。”李叔说,深水村的古民居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建造,每间屋子都是进深11米,面宽10.4米。民居整体以耐火青砖砌成,顶上覆盖瓦片,采用了南方传统的滴水壁檐疏导雨水的方法。房子外墙上有山水壁画、各类浮雕以及题有诗词的五彩画等装饰图案;门楣挂有镂空的木雕祝福牌匾。
独特的排水系统
轻轻推开其中一间的大门,这是村子里第一间开工建造的房屋,也是李叔高祖父的住处。
跨入大门,是在岭南民居中常见的小型天井,天井由大条花岗岩构成。天井后是空旷的大厅。别看这房子老,但它拥有的排水系统可是相当先进的。排水渠道就隐藏在天井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类似排水沟渠的痕迹。古村落群全都坐西向东,地基也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雨水、生活污水都经由天井条石之下埋设的排水孔洞,由高向低流入巷道两旁的排水渠,而后直接注入村前的水塘。
“前面的小水塘不仅能够吸纳我们日常排出的废水,还有净化村居周边生态环境的功效呢。”村民说。有学者研究深水古民居的设计特色之后,得出了“流入水塘的废水能够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逐渐得到降解和净化”的结论。由于这个排水系统的存在,村内的雨水和生活污水从来都是排泄自如,有一年碰上暴雨,水都从村外河涌溢出来了,而古民居内仍然保持干燥。
完善的采光系统
“这里是厨房,对面是厕所。”顺着李叔指点,记者看到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十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间,大厅两边的那两间都是卧室。
尽管房屋四周没有一扇窗户,但身处其中却没有阴暗之感,这是由于房子采用了独特设计的缘故。这种设计使得天井与倾斜的瓦顶共同构成屋子完善的采光系统,保证了白天任何时候都有阳光照射进屋子。同时,为了让房间里面也能享受到阳光,四个房门都被设计成朝向大厅的方向,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四门朝厅”式格局。
此时,屋外正是艳阳高照,但身处古民居中,却让人感觉阴凉舒适。这得归功于古民居独特的用料与设计。他介绍,作为墙体的耐火青砖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而“四门朝厅”的设计也使得空气可以自由流通,住在这里真正称得上是冬暖夏凉。
深水村的历史
步出大门,迎面走过来一位长者,“村中的长老过来啦。”这位就是如今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
老人姓李名记,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今年已是84岁高龄,曾长期担任村长一职。
李伯介绍,这里的李氏族人大多源于明城镇东门村。一百多年前,有李氏兄弟四人驾船往返广州与高明两地贩卖日常用品,日积月累,存下一笔钱,便在此地修建宅院。后来,又有刘姓、苏姓、张姓等外姓迁入,遂有今日规模。
近百年来,中华大地虽然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但村子偏安一隅,倒也继续红火过相当长一段日子。“民国时候,还有人从外地过来,租种我们的土地呢。”李伯回忆说。
而在战乱时候,村子仍能保持繁荣,离不开背后大家族的支持。“那时我们种出的粮食,三分之一都要交到东门村的大太公那儿,由那边的长老统一分配,哪家兄弟今年收成不好,挨饿了,都可以去取。整个家族团结互助,才能熬过那段艰难岁月。”
后来到了改革开放,村子里有能耐的年轻人都外出经商或打工,昔日喧哗的深水古民居群也就慢慢寂静下来了。“现在也就我们这些老家伙偶尔还会回老屋住住啦。”老人不胜感叹。
推荐阅读:
甘肃静宁县周岔村清代戏楼
理县桃坪羌寨神秘的“东方古堡”
民俗大观园 周村古商城
山西古建筑精华:大阳汤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