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层有多有少,楼房有高有低,但石塘人的生活格局,还是在楼内保存了下来。在石塘很少有供人种花养草的庭院,对他们来说,房屋的一层是会客、玩耍、做饭、吃饭的最佳场所。二层以上是寝室,是不轻易让外人进去的,他们一般也只有在睡觉时才上楼。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个木板楼梯。谁要迈上这楼梯都必须脱鞋子。楼梯之陡,是我极少遇见的,但当我被女主人邀请颤颤巍巍地上楼参观时,她的四岁小女却能上下攀爬自如,真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自愧不如。
说起石塘人的生活,是他们颇为自豪的事情。渔民们大都可以不夸口地对我说,他一次出海的收入,顶我一年的工资。的确,这些年渔民富多了。这从建房一项就能看得出来。
石塘作为一个渔村,其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据传元代(公元1279-1368年)便有人在此开始撒网捕鱼了。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人丁似乎仍不兴旺。只是入清(公元1644-1911年)之后,不知由于什么天灾人祸这里才涌现了大批从邻省福建来的渔民。自然,那山崖上的石屋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同时一些与闽西极为相似的习俗,如戴头花和祭妈祖,也就在这一带流传开来了。传统上这里的已婚妇女都梳着极为标致的发髻,并喜欢插上不同颜色的小花。在他们看来,头发与眼睛一样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人的性格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发髻一尘不染,发色乌黑,再加上一朵红艳艳的小花,它除了能给你一种美感之外,还告诉你这位妇女的洁癖以及生活的美满。自然,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当一位穿着朴素的妇女头戴黄花或白花时,熟悉当地风俗的人就不免产生一种“红颜薄命”的同情感—她是一位孀妇。不过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增多,石塘的少妇们似乎也开始把这种装饰淡忘了。
妈祖是中国福建沿海渔民祭祀的—位女海神。在石塘,你问任何一个人,他都能随口告诉你一段妈祖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位美丽的渔家少女--妈祖,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鱼了,夜里她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飞鸟,口中衔着落水的父亲,爪子抓着兄弟,然而不幸的是雷声把她从梦中惊醒,父兄落入了水中,并且真的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她只能怀着悲恸与懊悔为每位出海的渔民祈祷。我来到石塘正遇上妈祖节,镇里的渔民们处在一片狂欢的气氛中。走在曲折的街道上,阵阵海风送来了锣鼓的声音。听人说妈祖节都是演戏助兴的。凭声音判断,戏台离这并不远,但我在那层层石屋之间转来转去,像走进了迷宫一般,半天也不见戏台的踪影。幸好遇到一位正准备去看戏的渔民,我跟着他才到了剧场。
戏台是临时搭起来的,几个脚手架、几块木板,再加上一大块幕布,就构成了这里的热闹所在。看戏的渔民密密麻麻地拥挤在戏台周围。前排除了几个老人坐在凳子上外,其他人都随着倾斜的地势一直站到山脊上,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剧场。
台上是从外地请来的戏班子,水平虽然不高,但在他们看来,艺术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它能否给人带来热闹的节日气氛。而效果的确也不错。这些在海上经历生死搏斗的渔民回家后,就坐在戏台前尽情享受为祭祀他们的保护神妈祖所献上的这一份热闹。
此时,在另一边,妈祖庙内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点心以及全猪全羊。渔民们在庙厅前的香炉里上完香之后,静静地坐在妈祖像前,默诵着自己的心愿。不一会儿,不知谁唱起了怀念妈祖的祭歌。悠悠扬扬的歌声,袅袅升起的香烟,带着石塘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萦绕在祭坛上这位漂亮的女海神周围。
推荐阅读:
探宝中国古村落之林坑村
四川理县的藏羌文化走廊
探宝中国古村落之李家山村
仙市古镇 时光凝固的美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