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清昭陵](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08/201181516819601.jpg)
![沈阳清昭陵](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08/20118151692112.jpg)
沈阳清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郊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清昭陵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清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勃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清昭陵除了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多次改建和增建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石牌坊在正红门前。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祀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等于进入祭祀状态了。昭陵石牌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的雕刻。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下有单体拱形门洞。门楣顶部竖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字。门脸用石雕成,上刻云纹,下碱部位刻有松、石等图案,松树老干盘曲,状若游龙。门洞中间有木门两扇,外包铁皮,并有门杠锁闭。门前原有一座由青砖铺成的方形“丹墀”,是谒陵官员行礼之处。隆恩门的顶部有门楼,俗称“五凤楼”。楼凡三层,三滴水式建筑,顶为歇山式,大脊原有四条金链连接。这些金链(实际为钢鎏金)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因地方不靖,恐金链丢失,将其摘下交给官署保管,后来,却不知去向。五凤楼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上下三层,内外彩画油饰,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此楼是清昭陵最高建筑,据说从前天气晴好时,登楼远眺,可以看见百里之外的辽阳太子河。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大碑楼也叫碑亭,楼的外形是九脊重檐歇山式,顶上满铺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各处均施以彩画。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座拱形门。亭子下部为方形台基,四面各出踏垛(台阶),亭子正中立一甬“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
进入大红门向北有三条用石板铺成的笔直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又名“参道”,它和“神门”同样是所谓陵主“灵魂”出入陵墓行走的道路。
推荐阅读:
沈阳故宫
东莞企石:清湖村民自发捐款保护村中古建筑
海口出土一批文物 宋代串钱棉线至今没有腐烂
山西省级重点文物“无梁殿”濒临倒塌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