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开拆古城墙筑路
来源:扬州晚报 日期:2011-2-12
据市档案局编印的《扬州大事记》记载:1951年1月28日开始在新南门进行拆除废城墙试验,拉开了古城拆城筑路的序幕。
城墙“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据1951年的城市建设局卷宗记载,当时扬州是整个苏北党政局首脑机关和政治中心所在地,机关、部队、团体集中,人口稠密,当时商业也开始逐步繁荣起来,但是由于扬州城当时比较陈旧落后,交通主要靠城外的公路运河,城内街道窄小异常,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开拓马路势在必行。政府特拟定了拆城筑路工程计划。城墙在“善于破坏上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口号下,非拆不可。
当时还认为拆城筑路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以工代赈,让许多失业的人有工作做,减少失业现象;二可以把城墙砖头,变成修建运河大堤的器材,使农业生产尽快恢复。三将来好处则更多,如交通畅行,就可以路路通扬州,道道通城外,工商业可以繁荣起来。
在拆迁公示里,记者还看到这样一段话:城墙是古代建筑,在它里面可能藏有含历史价值的古物,在工程进行中,不管工人或一般群众,发现古物,应该随时向上级报告慎重挖掘,不得破坏,或窃为私有,必须公安保护,送工程办事处,以便处理。
别小看这一条,正是它保护了扬州城门的通史。
拆墙人一天可得6斤米
我市文物专家晏炳森告诉记者,继1950年底拆除小东门后,1951年苏北行政分署决定拆城筑路。当时拆除了四周已经或多或少有所破损的城墙,南边的一段城墙为现在的南通路所在的位置,东边的城墙则是如今泰州路所在的位置,北边的城墙则是现在盐阜路所在地,而西边的城墙则在现在扬州中学墙边,也就是现在石塔桥南北这一线。
要拆除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城墙,绝不是件简单的事。当时特别成立的扬州市拆城工程指挥部规定了严格的拆墙方法。先将城墙顶上虚土杂草等障碍去除,然后用独齿将外表的砖头挖起(外表的砖头最坚固),再逐渐向里,一层层地有次序挖下去,这样既省力并且做得也快。
拆城工程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便益门西向东沿河一直至新南门实拆128924公方,可敲得砖块75000立方米。拆得的城砖20000吨,动员群众敲至标准大小,再用民船运送至运堤(宝应至邵伯)作筑路之用。
当时民工主要有城市失业工人、城市贫民、劳动改造所、郊区农民共3750人,平均每人每日一公方,可得大米六市斤,最多得十市斤,最低可得四斤。当时一天可出产砖块2000公方。
第二阶段,从便益门西起经广储门、天宁门、北门、西门至新南门,计4295米,188495公方全部拆除后,将砖块保留成方,积聚在离城60—100米处,泥土就地向低处拉平,以便筑路。此次趁农忙前动员四乡农民5000人,突击20天,每人每日可得米六市斤左右。
当时路宽14米(车道10米,行人道两边各2米)用碎砖夯实路基,行人道用城砖铺砌,在路基下层砌总阴沟,并用水泥粉刷。此路建成后,就承载了苏北土特产交流大会的巨大人流,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新扬州的宽阔马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老的城墙一去不返了
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的《扬州杂记》发表在《清华周刊》(第四十一卷第三、四期合刊,一九三四年四月)上,记的是上一年暑假他应同学之邀到扬州一游的种种。文中涉及扬州城墙的部分给人印象最深,他如此写同学家的小院子──
那院落不十分大却很是紧凑。紧紧接着院墙头露出一沿城垣,原来这里便是在城墙根下。院中几座花墩,长满花木,留着一条方砖砌成的小径。小径被架上的藤叶笼罩着,太阳光碎乱地洒满一地。架上藤叶间挂着几串被鸟啄残的葡萄,墙拐里缀着蛛网,城垣上摇曳着数丛荒草……这毗连着绿杨城郭的萧疏小院,令人起无限遐想,然而,古老的城墙已一去不复返了。记者姜涛通讯员雍俊
链接
扬州城遗址
1996年11月,扬州城遗址(隋至宋)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占地面积约18.2平方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古城遗址之一。历代城池相互叠压,隋、唐、宋城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扬州城遗址的内涵包括了汉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及东城,唐扬州城的子城和罗城,宋扬州城的宝祐城、大城和夹城,元扬州城,明、清扬州城,具有通史式城市的特征。
编辑:叶玉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