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这种结构也常用于家具的制作,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使用一个钉子,完全靠木头之间的咬合粘结,来形成之间的力量。榫卯结构普遍使用在一切木质家具、建筑构建中,那怕是一件木质小方凳,也不会使用一个钉子。木质家具、建筑上的卯榫结构,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
卯榫结构种类很多,先介绍一种抱肩榫(见图)。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连接了家具的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抱肩榫结构很复杂,需要通过多种咬合,才能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如一件带束腰的方桌,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抱肩榫的标准做法大体这样。之后,抱肩榫的做法开始简化,特别在清中期以后,挂销往往省略,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至清末民初,抱肩榫的做法更趋简化,如省略了牙条上的榫舌,这样,牢固度受影响,就用胶水粘结,使之牢固。这种简化,给鉴定时代提供了依据。再介绍一种有名的榫卯结构,叫霸王枨(见图)。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上的一种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腿与腿之间的横档)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霸王枨的特点,既简洁,又美观,通常家具的线条都是直线,而霸王枨却是弯线,给原本呆板的家具形式增加了活力。
家具榫卯结构有很多种,以上两种,在家具中使用得较为普遍。
推荐阅读:
济南闹市考古发现明代王府大院
国家级贫困县文物盗挖猖獗 保护经费年仅5千
南京保障房工地出土千年前鹿角
南京西善桥发现南朝王侯级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