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文溯阁
来源:百度百科  日期:2010-4-28

    一 

    那是一个秋雨迷离的午后,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先生为我的采访安排好了一切,并亲自陪同介绍文溯阁的建筑规模和历史变迁。他多少有些激动,激动得近乎苍凉。我很理解,作为博物院的院长,面对这故宫中最可葆爱然而却是一座黯然了三十年的空阁,心中自然不会畅快。 

    当我们看完当年乾隆皇帝读书的仰熙斋和《文溯阁记》碑亭后来到文溯阁楼下的时候,只见上楼的大门紧锁着,支院长对楼喊了几声,从楼上打开的窗子上探出的女管理员的身影,原来她正在楼上清扫卫生,为防有人上楼,在里边反锁上了阁门。楼梯很窄,木制斜式,只能容一人行走,二百多年,能上文溯阁的人大概也是屈指可数。 

    楼上六楹,每楹都是楠木雕花门格。阳光斜射,当年的金丝楠木书架空落着,乌黑中透着暗红。女管理员张爱群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她似乎对这份工作很骄傲,做得也很尽心,书架擦得一尘不染。楼角的小写字台上摆放着一排《读书》杂志。她说她是《读书》的忠实读者,已经连续订了十几年。我很羡慕她,在文溯阁上的阳光里安闲地读书,这是一种前贤不见、后者难及的享受。然而,能葆有这样一份自甘寂寞的心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来的。 

    窗外雨雾升腾,秋意正浓,楼上到处飘逸着一种书籍和楠木的古色古香。阁中寂静,寂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人世间的风尘。如果不是楠木书架上那镌刻着的“集部第××架”的字样,似乎让人再也想不起历史,想不起文溯阁二百余年的沧桑。楠木书架、楠木楼板、楠木门格,都是楠木的,在我的印象中,楠木是帝王的象征,北京十三陵长陵大殿中那矗立的金丝楠木大柱曾令世人惊叹。为了采伐皇帝所用的楠木,不知多少人的生命断送在广西、云南的深山云海中。楠木既带来残酷,又带来文明,如今,我抚摸着二百年前的楠木书架,脚踩这尘封了许多个年头的楠木楼板,与在十三陵中的楠木大柱前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随便驻足在这里的任何一块地方,都仿佛走进了满是文字的历史。它的每一块楼板、每一架书格都告诉我:文字记载,无疑是文明发轫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沧海桑田,英雄枯骨,当历史烟云散尽,世事飘若尘埃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卷帙浩繁的典籍文化更能供后人解读文明演进的足迹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才将《四库全书》视为同万里长城、大运河相并列的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尽管《四库全书》不在了,可人们还是那样重视文溯阁,保护文溯阁,都想到这曾经庋藏过《四库全书》的地方凭吊些说不清的东西。一份追慕?一份伤感?一份企盼?曲意幽怀,无不是那部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感召。 

    从文溯阁楼上俯视故宫,所见都是各种建筑的飞檐翘角和一片金黄色的琉璃瓦。整个故宫,也只有在凤凰楼上能有这种感觉。然而文溯阁与凤凰楼远不一样,凤凰楼是乾隆祖上聚会议事、筵宴安寝的地方,所藏的是玉宝玉册、圣容圣训;文溯阁只是一座空楼,一座书去楼空鲜为人知远没有凤凰楼辉煌的藏书楼。同游客熙攘的凤凰楼、八王亭相比,它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 

    书去楼空,文溯阁有知,烟雨秋声之中,更显得苍然迷离。 

    二 

    就确切价值而言,文溯阁只是一座藏书楼,而且二百年只藏了两部书,精确点说只有《四库全书》一部,那部《古今图书集成》只是一个陪衬。然而这却是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主要典籍、历经二百多年兵燹战乱而完好无损的一部硕大无比的书。它本身,就是一件巍烁古今、震惊世界的壮举。 

    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在上下古今的众多国度里,只有中国以厚重浩繁的文化典籍穿越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绵延至今而不衰。这个千古神话无疑有赖于文字的发明。苍颉造字、许慎六书,华夏先民刻龟甲兽骨、铸青铜铭文、凿石鼓盟书、镌竹简经幢、写素涓绫纱、集笔墨纸砚,文明的薪火就这样世代相传,永不熄灭。在这期间,典籍的建设有赖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收藏,二是朝廷嵬集。前者人单力薄,往往前功尽弃;后者则能集中一个国家的力量,荟萃几代精英,建设成举世惊叹的文化杰作。这种事多属开国立业之帝王所为,他们在云扫天下之余,大都会垂意典籍,以示文治之功。粗野如元太宗窝阔台尚能于宋端平三年(1236)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辑经史;粗顽如明太祖朱元璋也能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定陈友谅后下诏访求遗书。重文学、求隐逸历来是专制时代的帝王们视为羁縻知识分子,消弭反抗思想的无上策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恐世人讥其少才德,于是集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书,用文人之力,箝文人之口。明成祖朱棣自以得位不正,于是以文治来笼络天下文士编修《永乐大典》,此书“搜罗尽天下之书,纂校尽廷臣之力”,共装成1.1万余册,约3.7亿字,是《四库全书》之前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而这一切,都远不及乾隆的气魄,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虽然说不上是最好的皇帝,但却是最具特色的皇帝。他最突出的特色是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当政最长的皇帝;南征北战,夸称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曾四巡东北、六下江南、九临曲阜;平生喜欢作诗,现存4.3万余首,是中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他什么事情都想做好,甚至做绝,其顶级之处就是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的时间是他在位第三十七年的正月,公元纪年是1772年,此时“康乾盛世”已达顶峰,户部存银达到7800万两,是乾隆初年库存的两倍还多。在文化上,当时贤俊蔚兴,人文郁藏,鸿才硕学,比肩接踵,学术之盛,实开数百年来未有之新纪元。这样的国情国力无形中更激起了乾隆的好大喜功之心。 

    为了完成这一盛大的举动,朝廷专门成立了《四库全书》编修馆,乾隆特派他的三位皇子和数位军机大臣来主持这件事。正总裁官16人,除三位皇子外,有刘统勋、于敏中、和坤等人;副总裁官职10人,其中有刘墉、曹秀先等人。具体领导者为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等。辽阳人王尔烈参与此工程,位列“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最终参加这一浩大工程的人员多达4400余人,其中有360余位学者参加校订和撰写提要,许多人是海内积学之士,历史上的知名学者,如戴震、姚鼐、翁方纲、周永年、邵晋涵、任大椿、俞大猷、朱筠、王念孙等,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所熟知。修成后的《四库全书》,征调了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以工笔小楷缮写了七部。从编纂开始到第一部抄完,共用了10年时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最后一部抄成,共历时15年。 

分页:[1] [2] [3] [4] [5] [6]

编辑:毛怡群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陵源,位于中..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源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
岱庙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是我国最大的铸铁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
 ·“东方之冠”取材古建筑斗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保工作..
 ·石材研磨刷如何炮制“仿古石..
 ·鉴赏掌中珍玩鼻烟壶 材质是基..
 ·小作坊到大产业 江门传统家具..
 ·粤东人买房“风水否决制” 风..
 ·高仿印刷书画艺术品可以以假..
 ·收藏古玩别钻牛角尖 切勿轻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