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明十三陵
来源:百度百科  日期:2010-4-20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时,永陵也得到了修整。当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工部尚书)、曹文埴(户部侍郎)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至乾隆年间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的情况,经过商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如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怀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达到,陵园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这一建议实施,则会压低修陵的经费。所以,金简等人的奏折呈到宫廷内,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永陵的裬恩门、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阔七间(通阔50.65米)、进深五间(通深27.72米)。缩为面阔五间’(通阔25.91米)、进深三间(通深14.4米),殿顶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通阔26.26米)、进深二间(通深11.26米),缩为面阔三间(通阔12.3米)、进深三间(通深8.7米),单檐歇山顶的形制未变。 

    民国年间,乾隆时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门相继塌毁。至今台基上还完整地保留着改建后门、殿的柱础石。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改建后的柱础石。其中,裬恩殿现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1.2米,比长陵的仅少2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时永陵裬恩殿的楠木柱也是十分粗壮的。 

    9.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考先志,卿等以为如何?蹇义等回答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参加陵园营建的有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凤阳、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5万人。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o,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路。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10.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150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月牙”形状的院落——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排出。而庆陵则是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据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植、礼部尚书德宝上疏: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于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间,清廷下令秀奇。修葺时,将陵前神攻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石察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因年旧失修,现陵园建筑残毁严重。陵墙墙体顶部瓦件损坏较多。祾恩门、祾恩殿台基石构件损坏残坏,走闪严重。三座门过木糟朽,瓦件脱落。石桥栏板坠落,宝城墙垛墙、宇墙大多损毁。明漏斗拱瓦顶几乎全部残坏。另内河宝城两侧排水不畅。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及有关部门和文物古建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对庆陵进行抢险修缮。 

    11.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二十四日,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分页:[1] [2] [3] [4] [5] [6]

编辑:毛怡群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陵源,位于中..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源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
岱庙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是我国最大的铸铁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
 ·“东方之冠”取材古建筑斗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保工作..
 ·石材研磨刷如何炮制“仿古石..
 ·鉴赏掌中珍玩鼻烟壶 材质是基..
 ·小作坊到大产业 江门传统家具..
 ·粤东人买房“风水否决制” 风..
 ·高仿印刷书画艺术品可以以假..
 ·收藏古玩别钻牛角尖 切勿轻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