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石窟-特点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001/201016101833475.jpg)
库木吐喇石窟
库木吐喇两晋时期的石窟与克孜尔石窟极为相似,但后期石窟却与之风格迥异。唐代时开凿的14号、16号、45号石窟,其窟内壁画扫从前滞钝呆板的笔法,显得生动自然,是库木吐喇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14号窟右壁有一幅《降魔图》。佛袒露右臂,坐在莲花座上,周围燃起熊熊烈火,火中燃烤着许多狰狞的妖魔。另一幅《迎佛图》中,两个王公贵族正无比虔诚地迎候佛的到来。正壁是弥勒经变,但已多处漫漶,难以辨认。
16号窟的窟顶中心画了一列朵云,两旁整整齐齐排列着小千佛,宛若宇宙星辰,多不胜数。小千佛均坐在莲花座上,双颌下垂,每个佛都有项光、身光,项光代表着佛的智慧,身光则昭示着这里的众生具有极其殊胜的福德因缘。千佛周围,祥云飘缈,大雁飞翔,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库木吐喇45号窟窟顶中心是一行宝相花图案,笔法细腻,色彩绮丽。其左右的大千佛,面目丰盈秀美,其袈裟或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001/201016101854912.jpg)
库木吐喇石窟
袒右、或通肩;或作“禅定印”,或作“施与印”,或作“转法轮印”,或作“施无畏印”(这些都是佛的各种手姿,如禅定印就是将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大千佛的头上有宝盖,表明这些都是“菩萨”级别以上的大神。
同是唐代所作的壁画,库木吐喇与克孜尔石窟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艺术风格上唐风较浓。唐代时的龟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尤为密切。唐王朝使节的频繁来往,以及驻守在龟兹的3万唐兵,带来了大量的汉族文化。女皇武则天极好佛教,使得龟兹的佛教大为兴盛。加之库木土喇地处龟兹国都与安西都护府的附近,由此便出现了数量繁多、唐风浓郁的壁画。回头再看14窟“降魔变”壁画中,击刺释迦牟尼的武士装的魔鬼,头上戴着雉尾,与盛唐时“天王”的装饰相同;《迎佛图》中的江水,更是“一摆三波,三折之浪”的唐代画法。15窟所画的菩萨像,头戴小型花鬓冠、高发髻,胸前有复杂的细缨络,披巾下垂、横于胸腹之间,是中原各地石窟、盛唐以后菩萨像的标准形态;画的用笔,更具吴道子人物画“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的典型风格。
分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