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吐喇石窟-地理位置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25公里的渭干河畔,千佛洞始建于公元5世纪,废弃于11世纪。窟群分南北两区,依山傍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现存编号洞窟112个,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第二大石窟群。
库木吐喇千佛洞体现了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壁画风格集龟兹、汉、回鹘于一体,是佛教石窟艺术中难得的珍品,1961年被列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木吐喇石窟-壁画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001/201016101746260.jpg)
库木吐喇石窟
早期(约5—7世纪)壁画,主室券顶中脊多为日天、月天、金翅鸟、立佛等组成的天相图。券顶侧室是以菱形山峦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画或因缘故事画。主室侧壁多画方形构图的因缘佛传,后室画以涅槃为中心的佛传内容。方形窟的穹窿顶分隔成条幅状,画立佛或菩萨。侧壁多画佛传故事。具有显著的龟兹特色。
中期(约8—9世纪)壁画除延续早期壁画外,还出现了和中原唐代石窟相似的洞窟,在中心柱窟主室两侧壁为通壁一铺的大幅经变画。内容有药师变、净土变等,与敦煌石窟唐代壁画的技法、风格相似,榜题用汉文书写。窟顶多画莲花、团花、茶花、云朵等中原形式的图案。中心柱窟甬道、后室侧壁有立佛、立菩萨像。也有汉文榜题。汉族供养人像头戴幞头,着盘领窄袖长袍。还出现了当时中原流行的千手千眼观音等密宗形象。
晚期(约10—11世纪)洞窟如北区75窟,正壁画一持钵高僧坐像,下有汉文墨书经文一方。两侧及其下部有天道、人道、阿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等六道画面,有汉文榜题。左右侧壁下方为供养人行列,其中一列着回鹘服装,并用汉文书写回鹘人题名。北区79窟,正壁画回鹘僧人和世俗信徒供养像,窟门右侧前壁画一列回鹘服装的男女供养人像,用汉文、回鹘文和龟兹文三种文字书写题名,这是前所未见的。
库木吐喇石窟的唐代壁画在内容和画风上都和中原艺术比较接近,既有中国画那种丰富多变的线条,又有凹凸不平的晕染法,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龟兹画风。这里出现了“西方净土”、“东方药师”、“法华”、“弥勒”等大型的经变故事画,画家以其丰富的想像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创作的方法上,他们把佛和菩萨都画得雍容端庄,温柔安详,充满着世间的人情味。
第16窟的“东方药师”经变画中的飞天,披带花冠彩带,成对地在空中迎风飘舞,凌空飘逸,婀娜多姿,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在第36窟的举哀菩萨画中,同一幅画,有的地方线条劲紧圆润,有的粗细相间,再稍施晕染,显得身姿挺秀,情态高雅。这些瑰丽的艺术珍宝,是古代龟兹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也为研究新疆的经济、文字、建筑、舞蹈、眼饰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形象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分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