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北朝时建造佛塔有规制,为高僧修建墓塔,需朝廷下诏批准方可施行,因此洪谷寺塔的建造应与高僧墓塔有关。纵观洪谷寺历史,与朝廷密切接触的高僧有北齐僧达、唐代义泓等。但义泓圆寂时已被朝廷排斥,很难被诏赐建塔。
僧达不同,他圆寂之时,齐宣帝“崩腾惊赴,举声大哭。六军同号,山林为动,葬于谷中岩下,立碑于后”,这是文献中洪谷建寺修塔的最早记载,为他诏赐建塔顺理成章,而且僧人墓塔多与寺院毗连,大多高10米左右,洪谷寺塔都符合这些条件。
围绕洪谷寺塔的这些谜团,还有赖于将来进一步确认。
“堪与顽石做良朋”
洪谷山中,有摩崖石塔4座,另外还有塔林三处共约14座石塔。
塔林中石塔都是独立建筑,摩崖石塔则是依山而凿。两者并无等级之分,只是因时代不同“流行样式”不同罢了。就洪谷山而言,四座摩崖石塔都是唐代的,十余座塔林建筑是金元明时期的。“一般而言摩崖早塔林晚,但并不绝对。”张增午讲道。
塔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僧人逝后葬地,它有人间墓地的庄严肃穆,更有远离红尘的淡泊宁静。塔林往往离寺院不远,弃却凡胎的僧人逝后仍可听闻晨钟暮鼓。所以有人咏叹:“佛心一笑千载过,禅机百思瞬时空。塔林咫尺息妄念,江山万里兴刀兵。但得挣破红尘网,堪与顽石做良朋!”
唐代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是洪谷山摩崖石塔中最著名一处。
这处石塔,西距洪谷寺旧址一公里,依崖而凿,雕琢在一片突兀岩石上。塔刻在一长方形浅龛内,龛高140厘米,宽88厘米。塔由塔身、塔檐及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高77厘米,宽56厘米。塔身正中又凿圆拱形门,内雕大缘禅师像,结跏趺坐,作禅定像。门左右两侧刻出半圆形倚柱,柱础呈覆莲状。塔身上也有精美雕刻,所刻小佛像,线条流畅肥美,乃大唐风韵,只是佛头都不见了。
塔右侧刻题记一方,内容大致是讲,大缘禅师俗姓李,潞州潞城人。唐贞观年间僧人。活了58岁,卒于洪谷寺。弟子惠觉为铭记他,“重取灰身建塔于此”,时间为648年。这座石塔系1963年第一批省保。
这座石塔西边10米处,又有两座塔,一塔面朝南,一塔面朝东。面南之塔保存完好,刻于一线刻圆形龛内,线刻龛高280厘米,宽195厘米,塔身正面开一圆拱形门。塔身之上,为叠涩五层,反叠涩三层,叠涩檐之上,为束腰形刹座,刹座之上,置变形山花蕉叶,覆钵上刻几道阴线,其上置绶花,再上为一颗硕大宝珠。这是一座骨灰塔。
面东之塔像是个“半拉子工程”,是个未完成龛。在圆拱形线刻龛内,我们只能大概看出它分上下两层。下边为一圆拱形门,旁刻两个金刚力士,左边力士持剑,好像穿着铠甲。右侧力士裸上身,下系战裙,双手举金刚杵,披巾绕于肘部下垂。上层刻一单层塔,塔檐之上,分刻男女供养人各一。
这两座石塔,一般说法认为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所提到的那两个支提龛,主持凿龛者,就是唐代高僧义泓、乾寿两人。至于龛内安置的是何僧骨灰,不详。
考古学与佛学专家温玉成先生曾到此地,他认为“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所提到的支提龛,仅是指“面东之塔”,而且它也不是骨灰塔。两高僧“运用奇功,倚岩起塔。雕龛镂室,穷匠作之神”的原因,龛铭中讲得很清楚,“恐桑田变海,陵谷俄迁,用纪微功,刊此贞石”,目的还是为了弘扬佛法。
大缘禅师塔之南约1米处,另有一面西之塔,为方形单层亭式塔,刻于一拱形顶浅龛内,塔身正中还凿有一龛,龛内佛像不存。门柱雕作若干鼓形石相叠而成,门柱下有两层仰莲相托,使门柱看上去像从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长出。这是一座骨灰塔。
四座摩崖石塔聚在十几平方米大小的区域,它们为何如此集中呢?
“可能是这一片的石质比较好,符合开凿雕刻要求,而且它们位置都不是很高,便于开凿,也便于日后礼拜。”张增午讲道。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