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一样的纯风景固然好,但人的活动往往点破寂寞,变成风景中最灵动的一点。古代庵观庙宇塔寺,尤能起此妙用。以砖石灰浆等天然材质成就的古建,天然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如果洪谷山谷如翠玉盆,红墙古寺会变成点睛的一抹朱砂。如果洪谷山如眉黛,那座七层洪谷寺塔,便如同眉心吉祥痣一点,十分醒目,又十分自然。
走近细看,它坐北朝南,是叠涩密檐式七级砖塔,平面呈方形,高达15.4米。古塔原本通体涂饰橘红色,现在身上灰白颜色为现代人涂刷,白得并不纯净,在浓翠山色衬托下很是扎眼。
古塔无施基台和基座,第一层塔身南面辟门,二、三、五、六、七层各在南壁设假门。塔内中空呈筒状,用叠涩法砌出塔室,至第六层收顶,因此,这座塔是不能登临的。
洪谷寺塔出檐尺寸从下往上,开始较大,向上逐渐变小,出檐如振翅欲飞的鸟翼,舒展优美。外部塔壁、檐部用砖讲究,全用磨制规整的青灰砖砌筑塔体,砌成后砖缝极小,有的仅一毫米,表面光平美观。1978年当地文物工作者维修时发现,砖与砖之间原是用纯净致密的红泥浆黏合,只有六、七层檐部用了白灰,很可能是元代重修时使用的。
塔门框雕刻精美,正面侧面都有减地线刻,正面刻宝相花,下为云龙纹,边饰连珠纹,侧面上刻馗首,下为束莲纹。束莲纹内雕宝相花,周边饰纽带纹。塔刹高1.7米,为石雕宝瓶式,外饰卷云纹。它是河南第二批省保,现正申报国保。
围绕这座塔,有诸多谜团。它已多次整修,具体始建年代,未见直接文字记载。它是哪个朝代的?到底因何而建?说法多种。
一般报道认为,它的整体形制符合初唐特征。它和记者采访过的嵩山大法王寺密檐唐塔有着同样的抛物线外形,气韵相类。而林州市文管所副研究员张增午先生则认为它是北齐时所建,和北齐名僧僧达密切相关。
是耶非耶?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唐塔“疑似”北齐塔?
洪谷寺塔下有塔门,进去是个小小塔室。塔门石头门框上所雕花纹,张增午认为,“与北齐王公贵胄墓的石门框风格相近”。塔门两侧蹲踞着两个带翼石狮,身雕双翼,棱角突出。狮子怎么会飞呢?
原来,自汉代开始,因为神仙思想的影响,汉人陵墓前已开始设置有翼猛兽,一是驱避邪恶,二是作为灵魂升天的坐骑。到了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大量出现,狮子成了吉祥神兽,转化为佛教的护法神狮,也开始长出翅膀。这对石狮身雕双翼,“也带有明显北齐风格”,规制应为上层人物所有。
1994年,洪谷寺塔室被盗,调查时发现,距室内地表约1.7米深处有一方坑,坑内四壁整齐,方坑上原盖有一块不规则石板,已被弃置一旁。方坑内被盗走了什么?工作人员推测“很可能是舍利函”。
在方坑填土内,工作人员发现盗墓者丢弃的一件石刻双狮须弥座,须弥座指传说中印度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须弥座最上边为覆莲,莲下两侧各饰一对蹲狮护法,中为莲蕾荷叶,“这可能是塔内随葬佛像的底座”。填土内还出土了一件石刻菩萨头像,珠宝华冠,发髻高耸,眉如黛翠,双目修长微张,樱桃小口,也应该是塔内随葬之物。张增午认为:“它们都是北朝风格。那件石刻菩萨头像,和甘肃麦积山西魏石菩萨风格相同。”
这个方坑是安置石函所用,“说明此塔属墓塔,该塔和北魏时期舍利塔基地宫均为方形,又都埋在夯土之下,佐证它们年代相近。”张增午进一步推断。
从塔的造型及风格来推断,塔形古朴无华,具有唐及以前的砖塔风格,塔砖砌筑黏合材料与嵩山嵩岳寺塔(北魏)同为纯净致密红泥土。张增午因此讲:“洪谷寺塔,建筑风格、用料呈北朝特征,推断该塔建于北齐,元代曾进行维修。”
如果确认它是北朝古塔,塔主人又是谁呢?张增午认为可能是僧达。
佛教显宗认为,除佛祖释迦牟尼外,其他一切有觉悟的,不论觉悟程度属于哪一“果报”的,都可以建塔。菩萨、罗汉、高僧、一般和尚,乃至信徒都可建塔,不过,塔有等级差别,如世间帝王将相间的等级差别一样。帝王将相用衣服颜色区分“品位”高低,佛门里也用塔刹来标明尊卑。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