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殿在摩顶松的北面,为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唐贞观年间本寺住持慧崇创建,宋嘉六年(1061年)寺内住持琼环重修,明嘉靖年间重建。其后,历经多次修葺,其形制被保存下来,基本因袭了宋时的风貌。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2/20091229111714660.jpg)
大殿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丹柱碧瓦,斗拱错落,檐角翘起,跃跃欲飞,整个殿宇金碧辉煌,异常气派。殿周,围以矮墙,形成院落。院内院外,古木参天。近院有一翠柏,虬盘鳞结,苍劲挺拔,传为汉柏。旁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立的《汉柏记》石碑一通,碑文曰:“此柏方萌芽,汉文帝梦灵岩庙左右有千柏,命通往观之。至,惟见一萌芽,回以实报。文帝祭而祝之,曰:当与此山并传不朽。”
殿内中央台座上,供奉着三尊大佛,中为毗卢遮那佛,端坐于莲花高台上,藤胎髹漆,宋治平年间由僧惠在钱塘制作;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铜铸造;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铜铸。四周壁上,曾排列着数以千计的30厘米高的坐佛,约为明代所置,多数木质,少数铜质,故称“千佛殿”。现存已不及半数。
殿中周围墙壁前的台座上,排列着101~120厘米高的40尊泥塑罗汉,其中29尊为梵僧罗汉,11尊为中国高僧。这批罗汉像多数塑于北宋嘉六年(1061年),少数塑于元、明两代。塑造技艺精湛,写实性强,形体、比例与真人相像。其情态各异,有的禅坐,有的执杖,有的屈膝,有的光足,有的怒目,有的沉思,有的争辩,有的说法,无一雷同,生动传神。其衣饰彩绘也处理得干净利落,线条有的柔美流畅,有的刚健有力,有曲有直,有深有浮,富于节奏。色彩丰富,点染涂描,技法纯熟,堪称我国古代泥塑遗存中的艺术瑰宝。1922年7月,着名学者梁启超挥毫题字,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
御书阁·鲁班洞御书阁,在千佛殿的东北侧。唐代本寺住持慧崇创建,曾供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御书,故名。北宋大观年间,住持仁钦重建,并篆书颜额。金代贞年间,寺遭战火,御书尽焚。明代重修,并先后于内塑菩萨、玉皇像。阁为两层,下为石砌台基,券以拱门;上为阁体,飞檐起脊。阁前拱门之上石隙间生出古青檀,盘根错节,枝柯纵横,状若游龙、云朵,名曰“云檀”,为寺内一大奇观。阁基内外,嵌石刻颇多,其中以宋代写的《圆通经》最为着称。《圆通经》写于元符二年(1099年)十二月,共四叶,草书1400余字,字体潇洒俊逸。刻石也妙,仍能保持该书法之韵味。明代嘉靖间,学士方豪跋语曰:“灵岩名笔固多,惜多为石工所败,惟此字独佳。”该《圆通经》石刻与天王殿内元代汉藏文对照碑、鲁班洞中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均为寺内珍品。
鲁班洞,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过去传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隐士张忠穴居之处,又传为朗公藏骨处,今经文物工作者考察,是早期进入寺院的山门。山门南北方向,南侧辟券拱门,门洞深数米,两侧石壁上嵌有唐代景云、开元和北宋淳化、元、大观年间的题名石刻。其中西壁所嵌唐代北海太守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最为着名。李氏富有文名,书法尤佳。其字笔力遒劲,笔势开放,如龙腾虎跃,剑拔弩张。性喜创新,厌因袭,曾曰“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故其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该碑,字体为行书,是他65岁所书,可谓得意之作。李氏之碑刻,在本寺曾有多块,如今仅存此碑,亦是目前山东省仅存的一块李邕书碑。
辟支塔以辟支佛(全称“辟支迦佛陀”)命名,位于千佛殿的西侧。其创建年代,古人文章及志书中有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李邕撰书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曰“辟支佛牙,灰骨起塔”。清康熙《灵岩志》中也曰“唐天宝中建”。今塔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嘉二年(1057年)竣工,元、明屡修之。
塔高54米余,八角九级十二檐,青砖砌垒。塔基石筑,上刻阴曹地府浮雕。塔身,每级四门六窗,一至三层双檐,其余单檐。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刹竿组成。最上一层,八角各置金刚一尊,拽拉铁链,使刹加固。塔内设中心柱,东、西、南三面辟龛,内置石刻辟支佛像。该塔背依山峦,岿然耸立,和周围景色组成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塔有砖砌台阶,盘旋登至塔顶,可观赏灵岩胜景全貌。
般舟殿基址位于千佛殿北,为唐至清建筑遗址。1995年发掘出土。昔日,般舟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今台基上尚保留般舟殿四周残墙及硕大的柱础。其中明间两座柱础雕刻龙凤花纹,甚为精美。残墙东、西、北三面竖有八棱石柱,南面殿墙前有唐代密檐式石塔一座和八棱石经幢两根,上皆雕刻精美的纹饰,为佛教艺术精品。
慧崇塔·墓塔林墓塔林,位于寺西0.5公里处。坐北朝南,为历代高僧安息之地。有唐、宋、金、元、明、清墓塔167座,碑刻81通。以元、明时期的墓塔居多,最早的唐塔仅1座,即慧崇塔。
慧崇塔在墓塔林北侧的最高处,是唐代高僧慧崇的葬塔。慧崇是贞观年间灵岩寺住持,他将灵岩寺从甘露泉迁至今址,创建了千佛殿、御书阁等,功绩赫然,圆寂建墓塔以藏舍利。该塔建于天宝年间,高5.3米,石砌方形,单层。南面辟门,门上券拱处镌以火焰状半圆形浮雕。东西两面饰门,仕女凭门半掩,门上雕刻狮头、武士、飞天、乐伎等图案。塔顶重檐,以石板叠涩外挑,塔刹由露盘、仰莲、宝珠组成。整座塔体显得古朴浑厚。塔壁刻有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释真可的《礼慧崇塔》诗。
其余墓塔,皆在慧崇塔之南,簇聚成林,蔚为壮观,可与河南嵩山少林寺墓塔林媲美,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形制多样,造慧崇塔(1986年7月)形古朴,雕刻精细。塔座多呈方形和圆形,雕成莲瓣,由金刚、力士顶托,有的则做成须弥座式。塔身有圆形、长方形、钟形、八角形等,上刻祖师僧名及年号。塔刹为雕刻着莲花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和相轮式宝尖。诸塔之中,悦公息庵和尚墓塔尤惹人注目。息庵为灵岩寺第三十九代住持,圆寂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其墓旁《让公息庵禅师道行碑》,由日本和尚邵元撰书。邵元因“慕中华释教之盛”,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来华,在中国居留长达21年,其间,遍游各大名寺,曾任少林寺首座僧职,还被选为百僧之一进宫诵《大藏经》。他不仅通晓禅宗教义,而且对汉文化也造诣颇深。他所撰写的此碑,书、文并茂,堪称上品,且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珍贵实物资料,传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当代历史学家郭沫若曾题诗赞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白云洞·积翠证明龛·朗公石由寺东侧沿盘路向灵岩山攀登,处处有景。行约里许,为甘露泉,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建行宫。昔日,殿宇众多,现仅存遗址。甘露泉向上不远,右侧有一古柏,三杈,杈间有一大石被包在里面,人称“树抱石”,大约形成于四百年前,乾隆皇帝曾咏《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一诗描述道:“树抱石为胎,前飞峡成调。”此诗刻在不远的石广(yǎn眼)上。石广有两处,一曰“大石广”,一曰“小石广”。和石广相距不远,有一大石平卧。相传,明代灵岩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竖卧休息,故名“可公床”。
由小石广向上,便是白云洞。阴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见洞内溢出白色云气,故名。白云洞所在之山岩,平平展展,上有翠柏荆棵,山花芳草。洞穴岩壁之下,有一平坦隙地,人们立于此,可俯瞰灵岩胜景。
从白云洞向西,略走一段路程,可遥见陡壁之上有大字石刻“灵岩观音道场”,系北宋政和年间张劢题书。循径折东,便到“悬星岩”,俗谓“功德顶”,上镌明隆庆年间吏部尚书杨博题写的大字石刻“象岭”、“狮峰”。岩间有一巨大佛龛,名曰“积翠证明龛”,亦名“证明功德龛”、“方山证明殿”。其名来源于“幼童舍身成佛”的传说。龛内唐大中八年(854年)乡贡进士牟撰写的《修方山证明功德记》石刻载:“按寺记云:唐初有一童儿舍身,坠到半虚,五云封之,接往西天而去。……证明佛法功德之真理。”龛为唐贞观年间开凿,内平面呈椭圆形,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高约5米,体态丰腴,身着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萨、弟子、卫侍、神兽造像等。洞内题记甚丰,尤以唐宋两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顶,叠涩出檐,外壁涂朱色,俗称“红门”。门前为平台,台周设护栏,人们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龛上,巨岩削壁如屏,青葱翠绿,景色壮丽,称“方山积翠”,为灵岩十灵岩山晾经台(1997年5月)二景之一。
积翠岩西南为“巢鹤岩”,又名“蹲狮峰”、“晾经台”,台上有亭,亭下设石栏,可倚栏小憩览胜。这里䌷岩陡立,云烟萦绕,飞鸟盘空。积翠岩之东南为狮尾峰、灵辟峰。“两峰矗立,狭通一线”,好似神灵用巨斧劈开一般,仅可容一人侧身通过。于此峡中仰望,只见蓝天一线,故名“一线天”。因处于东侧山巅,又称“东天门”、“小天门”。穿过一线天,便为灵岩山北麓,北魏法定禅师曾于山阴渍米峪建神宝寺。如今寺已湮没,仅为遗址。一线天南约1公里处的山峰下,有孤石耸立,相传为朗公之化身,故称“朗公石”。远远望去,酷像一光头和尚,身披袈裟,背着行囊,拄着锡杖,沿着山路踽踽前行,实乃唯妙唯肖。
分页:[1] [2] [3]